大家好,我是包一包茶饮设计所的主理人-鲍佳骐,感谢致设计的邀请能有幸参加这次分享。
包茶所是由一群90后年轻人组成的一家设计工作室,我们以小而美自居,因为工作室常驻人数就4位,我是专门负责平面部分,其他人负责的分别是插画、文案、空间。
由于我们常驻人数不多,和常规设计公司还是有所不同,比如在做项目时,有些需求方面风格比较特别,我们不太擅长,那么我们会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寻找合适的外援合作,共同完成这个项目,所以别看我们人数不多,市场上众多设计师其实都是我们强大的后台。
目前来说茶饮类的品牌设计是我们的主要业务方向,我们做的茶饮案例比较多,客户看到都是这方面案例,同品类的品牌也更愿意找我们,相信在这方面我们会有更多经验。

未来希望我们的业务能更扩展一些,围绕年轻群体的吃喝玩乐去服务,因为目前服务的品牌消费者客群大多数都是年轻群体,我们对年轻客群是有一定积累和了解的,所以也是慢慢往这方面发展,希望未来业务不仅仅局限在茶类品牌,而是围绕年轻群体的需求去发散。

对于职业规划也有很多朋友持不同态度,说社会变化太快,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定了也没用、未来太迷茫了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走。
其实刚开始没那么正确和完善也没关系,就我的个人经验来说,我的职业规划也是一直跟随社会认知和阅历来改变的,我自己在大学的时候对设计的理解是比较混乱的,那时候我找过插画方面的工作,找过平面方面的工作,当时是能找到什么工作就行的状态。

后面进入社会后慢慢认识了更多优秀的同行和前辈,才慢慢对自己的设计生涯有一定认识,知道自己应该主要做什么类型的工作,在社会分工和团队分工中处于什么位置。
环境是每天都在变化,但是你自己的计划也不是十年不变的,可以随着时间优化。


这个和我个人有关,我一开始做设计的时候也没有奔着开工作室的目标去的,因为我出来工作第一家公司是做餐饮的,接触的品牌设计就是茶饮类的,我把这几个案例发到社交平台上,发现还挺受欢迎的,有不少客户联系我想做类似的设计,这茶饮类的案例就越来越多,后面私单太多了我决定自己出来单干开工作室。

于是工作室的业务范围是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我们什么品类都接,那肯定竞争不过市面上成熟的品牌设计公司,于是我们就选择缩小业务范围,聚焦在茶饮。
如果做不成大品类的第一,就做小品类的第一,客户做茶类品牌就能想到我们,当时市场上还没有分到这么细的设计公司,我们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当时我们茶饮类的案例比较多,也是优势之一,于是在这种考虑下,工作室业务选择在茶饮品类。


与其说做茶类品牌设计,不如说是怎么满足这个消费群体的需求,就比如奶茶只是一个载体,从奶茶本身来说,可以解渴解馋,没有到正式吃饭的时间点上又可以有效地解决小饿的问题,现在奶茶产品丰富多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口味上也非常不错,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下午茶、逛街、看剧都会来上一杯,这是作为这个茶类饮料最基本的属性。


其他附加属性就会有很多了,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品牌当地的客群,年龄、学历、收入、行为习惯、当地风俗等这些差异而变化。
举个例子最近比较火的linli,他们每杯饮品都送的小鸭子,加上丰富配件,它同时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喝柠檬茶和玩手办的需求,增加复购率又可以推广自己品牌的IP形象,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现在人们对健康观念越来越重视了,近九成的消费者在购买新式茶饮时会主动调整糖度,追求低糖低脂的背后同样是健康观念深入人心的体现。因此保证产品口感的前提下,譬如为产品附加养生、养颜等功效是现在很多企业的做法。


再一个就是现在年轻人非常注重颜值,茶饮包装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于消费者来说时尚的包装风格不仅可以赋予日常生活的仪式感,更是紧跟潮流趋势的体现,甚至会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消费者可以探索的需求还有很多,以上只是举了几个例子,除此之外还有年轻人的社交需求,便利需求,低价需求,品质需求等等。


所以一个品牌做得好能赚钱,能不能挖掘到消费者内心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做设计时一直反复强调的,首先是满足需求和解决问题,其次是怎么用设计的手法去呈现。
首先设计之前要分析设计需求、收集信息、找到解决的办法、再用自己掌握的软件和设计技能去实现,最后用美学给自己设计作品穿上一件外衣,这样做出来的设计作品既能满足实用需求,又能兼顾颜值需求。


设计是一个综合学科,提升设计能力首先将设计拆分开,设计能力可以拆分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软件能力和审美能力三部分。
首先说一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接受一个海报设计任务,首先要了解老板想要这张海报传达什么信息,如何划分这些信息的层级和画面占比例。



很多新手容易掉入到技术陷阱里去,把炫技和好看的元素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但是想要表达的内容没有体现出来,这个是设计最基本的问题,所以在做设计之前先问一下自己:
1.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2.为谁解决问题?
3.设计中想体现什么样的场景?
4.设计中有哪些局限因素?限制条件是什么?
考虑好了再去下手,久而久之你就会熟练运用这个技能。


第二点是软件技能,这个也是现在大部分设计师比较头疼的,其实软件学习没什么技巧和捷径,要么跟别人学要么自学,考验的是耐心和毅力,比较重要的是怎么选择这些技能的组合。
建议是新手不要学太杂,贪多嚼不烂,先把一项技能学的比较熟练了,再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考虑要不要去学习其他技能,不能因为业务需要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短期来看业务是满足了,长期来说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很不划算的。
比如我自己是品牌设计师,我自己专攻的方向是字体,版式和一点品牌策划(因为我前期也需要参与品牌策划),我开始也学插画后来觉得太多学不好,就把插画分给专门的插画师,就可以把精力放在自己的领域,这个因人而异,就像打Roguelike游戏一样,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组合,不同的技能搭配可以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


第三点是审美能力,这个就比较玄妙了,审美是非常个人的,一个设计有人说好看,有的人说不好看,在公司上班的时候审美是跟着老板走的,创业的时候是跟着客户走的。
既然这样那要怎么提升自己的审美呢,除了极少数天生对美的事物有高感知外,大多数还是得靠外界的帮助,自己的老板和客户是属于小圈子的审美判断。
但是我们作为设计师,是吃这碗饭的,审美要高过他们,用我们的美感说服他们的美感,请我们设计不单单是我们能掌握设计软件,完成这单设计,更多的是能卖给他们美的设计作品,用美学和逻辑性给我们的设计作品附加价值。


升审美最直观的就是看自己本专业的设计作品、以及各大头部公司和前辈大佬们的作品,除了设计外,还可以看雕塑、画展、具有美感的电影等,因为美是相通的,只要是美的都可以提取其中的特征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来。


有两个经验想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经验是系统性学习,我个人不太喜欢过于碎片的学习,比如一个短教程、一篇公众号都属于比较工具化的知识,你需要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拿来用,但是想靠这些知识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很难的。


我学习新的领域习惯是有一定框架后再去添砖加瓦,系统性地学习逻辑性更强,有一种从小到大、从浅到深圈层式的学习过程。
如果没有他人指导的情况,时不时会发生重复折叠的效果,也就是说可能在多个不同时间段所学习到的知识,其实是同一个知识点,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情况。


第二个建议是设计新人们一定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举个例子就是自己在未来1年、2年、5年、10年各个阶段的计划,比如一年后掌握某项技能,两年后涨薪多少,五年后能升职到哪个位置,十年后在设计行业是什么地位。
当你有了这些具体的目标后,才能开始慢慢分解怎么一步步去做,就算最后到不了最终的目标地,你走到了80%也能超过很多人了。



关于系统性学习有两种途径是我自己常用的,一个是看书,这个是需要自己去挑选,可以看这个领域比较热门的书单,或者这个行业大佬推荐的书单,都是比较容易避雷的。
第二个是报比较系统的班,现在很多课程都是由浅入深,是比较系统化的学习,但缺点就是需要你留出几个月的时间来上课做作业。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