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三七天猫店铺首页升级
2017-12-07 11:13:38
- 三七是早期苗族苗药中的主要药物之一,源于明清时期苗族人民药方之中。据考证,关于“文山三七”这种神草,千百年来一直在文山苗族地区神奇的传诵着许许多多传奇而真实的故事。文山苗族最早知道三七的药效。
据有关史志记载和苗族民间口碑相传,唐朝时期,有不少苗族流向今川黔滇结合部。明朝初期,就有一千余苗族由贵州迁于中越边境的富宁县。1795年,湘黔川三省边区苗民举行起义失败后,大批苗族同胞迁入文山境内。据富宁县木央镇木杠村委会苗族马氏家谱记载:其祖上系公元1786年从贵州省迁至云南文山一带。1787年迁至富宁县木央镇,1796年迁至越南苗旺县,而后又迁至中国麻栗坡县董干镇和木央镇后,分居于木腮、黑桃湾寨等苗村。文山苗族居住在高山上,“三七”是苗族围猎改善生活中常用药。相传很久以前,就有苗族猎手在高山上围猎时,不慎坠崖,骨折断,便顺手扯下一株“平抽三枝,每枝并生五至七叶”(即野“三七”,当时不知叫法)的神草嚼烂,包敷于骨折处,3日后,受伤的苗民居然能扛着猎枪步行回家和妻子儿子团圆。又有一传说:一位老年苗民因忙收庄稼,不小心被山上滚下来的石头把脚掌砸碎了,疼痛难忍,老年苗民同样将神草(指这株野“三七”当时不知名字及其叫法),及时地砸烂包扎于脚掌上,就马上止血止痛,未见发炎。
俗话说“苗族居山头,壮族居水头”。苗族历来多居住在边远之地的深山老林中。苗族对生长于茂密森林中的三七的发现、入药、引种。乃至使用等方面都较早,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由此推论,“三七” 之名由来于居住在云南文山州境内的苗族,系由苗语“chei”翻译而来。苗语中把“三七”和“山漆都叫做“猜”,是同名而异物。何以同名呢?是因为苗族取名人认为,三七医治金疮出血的功能,如漆粘物一般灵验,故以“猜”命名之。“猜”译为“山漆”,才有“本名或原名山漆”之说。其后,人们认为这种叫法易将髹器物之山漆与药用之山漆混为一谈,为以示区别,兼顾原意,并按医家惯例,选用谐音笔画简单的汉字“三七”书之。如此,做到了字、义、音、物四方面都顾及,其意义更浓、更深奥。
这些图片禁止商业使用,如要商用请到http://www.huitu.com/photo/spec/show/309303.html这里去下载!
上线链接
-
猜你喜欢
-
8783
24
3
-
9198
14
0
-
2680
2
1
-
-
7645
24
0
-
4496
6
0
-
8752
53
3
-
5093
5
0
关闭
-
2792
3
0
-
3553
3
0
-
4939
1
0
-
3386
1
1
全部评论()
还没人评论,赶紧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