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致设计网年度十强设计师评选刚刚结束,致设计网特意邀请了本年度十强设计师为大家分享他们和设计的“故事”以及在设计中学习的方法。
今天我们看看波子与设计的故事。
致设计网:恭喜您荣获2018年电商十强设计师,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雷东波:感谢致设计,也感谢每一位喜欢我、支持我的小伙伴。我深知这个奖得来不易,也感谢各方的认可。但其实,当初只是帮人投票时误点了报名,参赛的过程也很佛系,得奖更是意料之外,所以对于平台、对于大家,都有说不完的感激。谢谢谢谢!
致设计网:从事设计这些年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或事是什么?他们的哪些东西影响着您的设计?
雷东波:说来也是奇妙,其实设计一直只是自己的个人爱好,大学就读的专业以及第一份工作其实是与品牌、策划相关,后来把设计发展成自己的职业,也是机缘巧合。如果说从设计生涯开始,影响最大的当然也是大家对我认识的原点——时物。
2014年10月8日,我会记得这是我加入时物的第一天。当初面试吸引我进入公司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时物”这个品牌概念瞬间就命中了我的心弦——时刻创造好事物(后来变更为“用时间感受好事物”)。在时物里面,我曾经的领导Rain对我影响最大,一方面他非常严格甚至苛刻,另一方面他又非常愿意给大家机会分享与学习。
还记得那时候我们定期举办分享会,由不同的同事轮流采集资料、分析并做内部展示。从日本到港台,我们分享了很多很多广告大师、设计大师的名品、风格、案例,这些都成为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创意库。而对于本身就很热衷日本设计的我来说,这些则成为了我进一步了解更多名家的基石,我有了更多的欲望和途径,去观摩、欣赏、解读大师的作品。
致设计网:您平时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雷东波:我认为先有“视野”决定创作愿景,才有“技术”决定创作水平。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视野太窄,哪怕技术再牛也做不出好的作品,反之,看的东西再多,技术不达标也难出心仪之作。
所以,我会持续去看最新的设计资讯与经典的设计案例,去思考别人为何这么做,去解读他人的创意和表现手法,同时在自身原有的技术基础上,一点一点地尝试,逐步提高。
有时候我也会关注到一些新的软件,比如C4D,但我对自己的定位并不会锁定在这个层面,而是藉由C4D这款软件打开我对设计的认知和期盼,我认为,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致设计网:您觉得作为设计师最核心的素质是什么?
雷东波:跟我相熟的朋友,以及参加过致设计5周年佛山站线下活动的小伙伴,应该都会知道,我对设计师的判断最关注的核心素质是“灵性”。
我见过太多的人临摹大作,也见过太多的人酷毙炫技,在此我不评判这些做法的优劣,我想说的是,形式再像、再酷,为什么有时候还是不能打动人或者不耐看呢?对于一个作品来说,最重要的是创作的“灵魂”,而与之对应,投射在设计师身上的则是“灵性”。
举Muji为例,原研哉大师可以在一幅极简的作品中透出他的创意,也能让我们读出品牌的温度与内涵,世人称之为“空”。我们为之动容的不是创作的技巧和技术,而是作品的创意与灵魂。这也是我一直在自己身上,也在他人身上倾注心力的一部分。
致设计网:您是如何平衡好商业需求和自我风格的追求呢?
雷东波:对设计师而言,这永远是个伪命题。除非做自主品牌,能够全部由自己从零搭建、操刀,否则商业需求和自我风格基本是不太可能吻合(当然也会有特例)。
我认为,在指定项目能够做好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点自己风格的元素,这也算是设计师对于商业与自我的一点挣扎。
但也有另外一种可能,也许你适当牺牲一部分自我风格,放开双手,可能会在商业项目中找到很不一样的灵感。商业需求和自我风格的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呈现,没有绝对值,只要不是为了商业完全迷失自我,我想这就代表了创作的可能性。
致设计网:至今为止,您最满意的一套作品是什么?能否给我们分享一个给您印象最深的作品其中背后的创作故事吗?
雷东波:其实每次作品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只能说非要选最满意的话,还是要数当年为时物双11创作的《时物の元气美食展》。
这可能也是更多人能够了解时物以及了解我的起点。好的设计永远离不开好的策划和文案。当时的时物品牌部,可以说精英林立,那一期活动的策划文案非常有心。
而由于一直以来培养的默契以及对于时物品牌形象塑造的基础,我拿到这个主题后,跟以往创作一样,从参考到手稿,再到执行。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我让工业设计师帮忙渲染了一台小车……的透视(注意不是小车本身,只是透视,因为建模一台小车需要耗费的时间太长,而我留给他的时间只有2个小时)。
然后其他东西基本还是靠鼠绘以及素材拼贴进行合成。拼命赶进度,三天左右完成了整个基础首页,然后紧急上架简单动态,满足开门红的需求。随后又用了四天将小车内5款产品的场景搭建好,加上动态的展示。在整个思考和设计的过程中,我都考虑把“好玩”这个点进入进来,理由是“元气美食展”,我希望这个设计是安静中带有活力和趣味的,所以有了流动摊的小货Van,有了为你打开的趟门,有了享用不同产品的精致空间,有了偷偷藏在背景窗格的小天猫红包……大量日本元素和细节的润色,让活动页面在清雅的风格中彰显着不一样的大促氛围。
整个设计过程其实也会请教小伙伴们一起讨论,比如一些画面元素的取舍等等。每天准时上班,忙到12点甚至2、3点,沉溺其中,近乎屏蔽外界信息地埋头苦干,持续整整一周,总算是交付了这份答卷。当这份设计被阿里巴巴提名参赛并且最终得奖时,于个人,于团队,这都是一份难得的认可和赞誉。
致设计网:您认为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未来的电商设计趋势会是什么样的?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设计师的工作?
雷东波:我认为未来对于设计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过去一些繁琐冗杂且量大的基本工作,将会由人工智能替我们解决。
但他们能够代替的只是“美工”的角色,真正需要创意头脑、需要灵魂的创作,还待各位继续努力。
另外,移动端的发展也远超我们预计的速度,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手机无限流量,我想未来各平台都会开始在移动端进一步发力,比如开发更多优质的移动端展示模块、模板与内容,充分利用好这个掌上媒介。
而移动端的设计呈现也将会迎来一次全新的蜕变,相信会更加精彩。至于未来的未来,人工智能是否能培养出有设计思维的内核,这个我可不打包票,哈哈。
致设计网:您认为设计和您的生活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雷东波:正如我在致设计5周年佛山站活动中提到,我认为“生活本身即是一场创作”。
只有当你在生活中不经意地动用你的创意和思维,你才会把这个习以为常并且灵活轻巧地运用到各个层面,比如工作。我之所以先讲生活再延伸至职业,是因为一句老话“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现你的创意根源(多看),在生活中收集你的创作思路(多想),在生活中多尝试不一样的创意行为(多做)。
唯有这样,你才能对设计和创作保有热情。如果你们对我的小台历、对滤帽子、对BOOK思艺、对我其他一些可能不一定在设计平台上发布过的小创作有兴趣,或者被感染的话,希望你们也能把这份心意移植到自己身上,从生活出发,做你想做的设计。你会发现这一切都能成为你灵感的来源。
致设计网:在您刚入行从事设计时,是否遇到过让您特别头疼的问题,您是如何克服的?给即将入行或刚入行的新人一些建议吧?
雷东波:由于不是科班出身,也缺乏行业经验,所以当时最头疼的应该还是找不准设计的执行点。
举个例子,当年做一款热水器详情,要表达“省时”这个点,我观摩了一些品牌的做法,但最后我选用了自己的创意——参考达利《记忆的永恒》那样把几个软绵绵的时钟放在热水器的旁边,领导看了之后一脸懵逼。
虽说没有行业经验思维不轻易受到限制,但毕竟商业设计和纯艺还是有着巨大的鸿沟,所以当时还是放下了一些执着,跟领导商量了一个相对折中的方式呈现,虽然普通但清晰、合理。对刚入行的我来说,“做得准”远比“做得好”更重要。对于新人来说也是如此。
先满足“准确”基础做法是多看,一定要多观摩其他设计师如何表现,进而在临摹中培养自己的思维。同时,有很多新人会特别迷茫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发展,我觉得有这个念头是好事,坚持给自己设问,然后自主寻求答案,这个过程的收获,会让你得到很大的成长。另外,有不少人会跟我问到报班的事宜,我想每个领域都会有名家,你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去学习,但希望大家不能盲目沉迷于名家的教学里,学成之后,最终你还是要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你的财富。
致设计网:相比于2018年,今年您会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和突破?
雷东波:2018下半年,换工作之后,其实自身的角色有所变更,需要考虑和平衡的东西更多。而对于自身的思考却没有跟上。
2019年的目标之一,是寻求突破口,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不管人在何处,脑子和步伐一定不能停下来。所以,其实我跟很多人一样,都一直在路上——因为未知,所以期待。
2019年,希望能在本质工作的基础上,做更多好玩有趣、有新意、有心意的东西,感染更多的人去发现自己对设计与生活的热爱。欢迎各位有新奇妙想的小伙伴随时跟我分享,多多交流。
致设计网:新的一年,有什么想对致设计用户说的吗?
雷东波:你值得拥有更好的,前提是,你也要做得更好。愿致设计越做越好,以更优质的平台资源,拉动设计行业的发展。
最后,有趣的灵魂终会相遇。加油!共勉!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