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设计的本质,其实就是可视化。通过可视化,把消费者期望了解的信息,以图文或视频等方式传递出来。无论是可视化为图文或是视频,它都是作为一名电商设计师,成功所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
在成熟的买点可视化方案中,生动的表达可以降低消费者理解成本、引发消费者共鸣,消费者亦可以轻松获取价值信息。
至于我为什么没有称“卖点”,而是“买点”,主要是因为以消费者核心需求为中心的“买点”与以产品特色为主张的“卖点”不同,我会在《张详情4步走》中的“详情页逻辑”这章进行具体说明,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与收获。
顺便提及,其实张详情?针对详情页提供的方法论一共有4个主要步骤,分别是详情逻辑、买点包装策略、买点文案策划和买点可视化。为什么没有先讲前面3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越前面的知识点广、难度越高,二是买点可视化更贴近当前电商设计师的主职工作内容,更容易带来新的思考、引发大家交流。
好了,先进入本次的主题——电商可视化的5大原则!
精准传达,有效沟通,是买点可视化最基础的一个原则,但也是最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可视化的对与错。
何为精准有效?
有效的前提是精准,不是精准在我们“卖”啥,而是精准知道消费者来“买”啥。
惠特曼博士在《吸金广告》中写道:“人们到底想要什么?很多广告的失败在于一厢情愿地自我表白,但要知道消费者从来都不关心你,他们只关心自己。”
做设计最危险的就是以个人的角度出发,而并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解决方案。许多设计师可能在说他每天都在工作,但可能不完全是。电商设计师工作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有可能你一天8小时做的设计,全都是在表达自我,但对消费者而言价值甚微。
“商业设计与艺术不同,艺术完全遵从于创意人的观念,它的可见价值体现在有买主为这个观念买单;而商业设计完全不同,它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是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后提供的最优解决方案。商业设计的价值不是由美不美衡量,而是由对不对评判。如果是对的,美不美就是次要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做的可视化内容不能偏离消费者“买啥”的方向。消费者购买产品,就是满足其某种需求的过程。实际上,消费者购买的,不是某一款“产品”,而是其某种需要的满足,是产品所为消费者提供的的价值,带来的好处。
这时我们通常需要对消费者有较为精准的定位,换而言之,是在合适的地方,针对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是清楚消费者的痛点,知道消费者最想要什么,恰好产品最能给他什么。
当我们知道消费者最想要什么的时候,自然我们运作可视化的方向不会偏离。
所以,电商设计师需要反思我们设计的画面是否深刻表达消费者最关心的内容并提供解决方案,根据文案内容和需求寻找合适的视觉元素制作可视化内容,精准传达,有效沟通,以避免大方向的偏差。
总结以上,使可视化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法需对准人、对准需求。
何为传达沟通?
我曾听过某一设计总监说过的话,“艺术到了极端没人看的懂,设计到了极端傻子都能看的懂。”也就是说,电商设计师降低产品与消费者的沟通成本,很有必要!
为什么我们总说视觉传达,是因为详情页的一切内容都以视觉(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为表现形式,只有当“传达”给消费者,才能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沟通是“沟”了之后还要“通”给消费者,传达也不能只是“传”,是“传”了之后要“达”到消费者心中。
即,沟通重要的不是沟而是通,传达重要的不是传,而是达!这就是信息送达率的定义!
例如,在电商设计常规工作的文案编排中,如对文字信息进行对比、对齐、层级分类等各种手段,其最终目的绝不只是为了视觉上的设计感,更是通过这些手段使信息传达率提高。提升信息的传达率,推荐熟读下陈柱子老师的《竖屏思维》,这也是我认为移动端竖屏时代设计师必读的书物之一。
原研哉说过,“设计行为是对信息的提取、整理和呈现”,做设计,本质就是处理信息。
解决产品与消费者间的沟通问题是设计的本质。电商设计师的本质目的是帮助消费者做出准确的购物决策,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能为消费者节约诸如点击成本、阅读成本、理解成本,最终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的设计才是高效能的设计!
所以,让信息“通”、“达”是我们在可视化方向精准后所必须展开的工作。
设计调性上如何精准传达?
前面展开的主要是一些理论和思维上的探讨,如果切入到实际的电商设计工作中,我们如何做更精准的传达呢?
详情页的调性设定是电商设计师日常工作的主要一部分。我们经常需要将详情页主图、详情描述页等模块进行风格调性上的统一,但为此,很多设计师常常偏题。
下面这些“坑 ”,你都踩过吗?
1、今年流行“新中式”风,我的页面需要紧跟设计潮流,实际上目标人群并不中意中式风,产品风格也与“新中式”毫无联系;
2、最近很流行“马卡龙”、“莫兰迪”色系,真是好看!实际上产品外观质感都偏向硬朗;
3、刚学会炫酷合成,这次可以好好展示下我的“设计水平”,实际上产品和品牌调性偏向简约……
好吧,我相信不少设计师有踩过这样的“坑”,但并不可笑,我本人也是如此!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学习和思考,我意识到这样不好。至于为什么说这是“坑”,还是因为这些行为的背后,更多的是设计师第一出发点的自我表达,而非商业呈现,无法在消费者角度解决问题。
说到调性,不得不提配色
色彩会带来映入眼帘的第一感受。那么,在电商页面配色上怎样设计才能更为精准呢?以电商平面海报为例,我总结了三种相对可靠的配色方法:
1、根据产品主色配色;
色调的选择根据产品瓶身主色决定
图片创意源于网络,仅供说明
2、根据主题性质配色,比如促销活动用红色;
色调的选择根据主题性质决定
图片创意源于网络,仅供说明
3、根据标题文案配色,如文案表达空气清新则可以用浅蓝、绿色。
根据标题中关键词提炼色彩
图片创意源于网络,仅供说明
值得提醒的是,在这里,我并不太提倡设计师第一时间为了提升设计冲击力或美感,设计出发点以诸如霓虹灯配色、对比色配色、撞色配色等方式就马上开展工作。单论传统平面设计,并不是说这些方式不好,主要还是希望电商设计师更多的视角是以商业出发,少一些传统平面思维的设计表达。
再聊聊服装详情页,详情页所对应的风格并不是由设计行业的流行风格决定,而是基于产品购买人群、产品本身的风格来提供视觉方案。服装自身的风格可以决定模特类型、模特造型、字体选择、版式、颜色等。实际上,目标购买人群就是通过对你详情页的描述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知道“这件衣服是否符合她的气质”、“在哪穿合适”、“她们穿了会是怎样”。
在做电商的买点可视化之前,要确保我们可视化的方向能进行精准传达,方能有效沟通,否则就会脱离消费者需求,导致客户的流失。
紧接上一章节,我们聊到了些许关于设计界流行风格的话题,原则二“基于顾客审美期望”则是做了进一步深入。
《文案创作完全手册》(罗伯特·布莱)中写道:“我并非主张广告应该要低俗,或低俗的广告才能对销售有帮助。我要表达的是,广告的视觉效果、风格和图像,应该交由产品和潜在顾客主导,而不是去追随当下广告业的流行做法,或者由那些重视美感的人主导。”
这里的大致意思是,广告的视觉风格、文案的调性等,都不是由当下业界的流行趋势所决定,而应该完全由顾客主导,这要求我们必须去观察顾客的生活期盼、了解他们对美的理解与感受。
电商设计师常说的审美,不应该是设计师自我的美感,而在于“审”。观察审视顾客对美的期望,抓住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方能与顾客产生美的共鸣。
就好比,倘若设计师将“两元店”的装修设计成豪华奢靡风,低消费人群的顾客可能就会因为这家店看起来“很贵”,而放弃进店购买,从而导致顾客流失。
电商设计和电商文案,亦是如此。如果我们的顾客中意古文诗集,我们大可尝试合理利用“之乎者也”等文案,来与顾客进行沟通。对于出售老年顾客群体的店铺,在设计上做到尽量简单直白,同时文字内容可以适当精简并做放大处理。
所以说,审美其实没有一个固定标准,因为不同产品所解决的顾客需求是千变万化的,这就会应运而生不同的“美的体系”。而作为一名电商设计师,则需要时常以顾客角度出发,做出顾客心中所期盼的那份“美”,而不是时刻以当下设计潮流趋势来决定你的设计。
审美只有合适与否,没有绝对正确,充分了解我们的顾客群体,由顾客主导视觉风格、文案调性是唯一正道。
在前面章节中,我提到买点可视化的原则:精准传达、有效沟通,当我们在确保买点可视化的方向精准并做出合适的审美方案后,我们还要思考如何使我们的可视化方案更为简约精炼。在电商买点可视化中,谈到简约,其本质上还是为了提升信息的传达能力,降低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成本,从而更方便做出购物决策。
简约似乎永不过时,设计的趋势一直离不开简约的表达。引用一下日本新生代设计师大黑大悟的一组作品,这组MUJI作品全程仅用了一个元素,在他极致简约的设计中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内容。
大黒大悟MUJI XMAS 2010,仅供说明
初入行的新人,因为对商业需求理解不透彻加上版面控制力弱的原因,在设计时总是把画面加上很多元素,几乎能用的素材全用上。他们通常认为这种视觉画面饱满、冲击力更强,画面“细节”丰富。这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素材堆砌”。
案例源于网络,仅供说明
当设计师设计的画面元素越多,画面越难把控,易显凌乱,不美观之外,反而会影响信息的传递。每多一个元素,消费者就需要时间解读,传播到消费者眼里的信息越多,阅读效率自然会降低,获取关键信息的成本加大,浏览者产生反感而跳离。虽说不堆砌素材不代表不用素材,但我们必须学会先行思考,有目的的去使用。只有当元素被赋予被传递的价值时,才有意义。
但实际上,
我们经常对简约有错误的认识。
段永平说过:“营销,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把你想传播的信息传播出去(给你的用户)。”站在电商设计可视化角度,我个人理解是:“电商设计,应该是用最简单的元素,把消费者想要得到的信息传播出去”。
换言之,在电商设计可视化中,简约,其实就是用最精炼的文案,最准确和更少的视觉元素,将消费者关心的信息传播出去。能一句话讲完就不要用两句,能用一个素材表达含义就不要做复杂的合成。
张小龙曾在《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中说道:“需求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产品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性需求”。
所以,我们利用简约进行表达,除了表达产品本身外,亦不能缺少对人性需求的满足。
诸如在一张电商海报中,简约不等于一个产品加一个背景就完事,我们还必须思考消费者需求是否得以满足,在我们的简约可视化方案中,是否有针对消费者需求给出解决方案?
“少即是多”是多少简约派设计师的座右铭,再回头看看我们所谓的“简约”只是做到单纯的产品展示,而丢掉对消费者需求的诠释?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仅供说明
所以说,“简”基础的前提是,通过简洁的元素能让消费者秒懂产品所能提供的价值,感受其给消费者自身带来的好处。
简约有度,太抽象和太具体都很难懂。
小结:
对于电商设计而言,不能为了“简约”而丢失必要的信息传达,而是用最少的元素表达含义诠释消费者需求,达到最高效率的信息传递。用户的时间是宝贵的,减少用户对画面的理解时间就是好的用户体验。
“设计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一直是不少设计师的座右铭。但,我们真的在理解它吗?
我们时常挂嘴边的话,可设计出来的产物却并不是源自生活,更甚至脱离生活。
聊聊C4D&OC建模渲染
如果泡面是硬的,你还想吃吗?
——宝,干了这碗“钢丝球”……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仅供说明
如果棉柔巾是硬的,你还想擦嘴吗?
——用“刀片”擦嘴小心会受伤哦……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仅供说明
如果月饼是硬的,你还想啃吗?
——啃的不是饼,可能是“铜板”?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仅供说明
利用C4D&OC进行产品建模渲染是当下电商设计已流行的一项设计趋势,利用它所作出出色的产品、场景搭建和渲染等作品甚至能让一批批摄影师瑟瑟发抖,优秀的电商设计建模渲染作品时常可以让电商产品质感和场景大幅度增色。
但值得注意的是,练习这项技能的同时,也可能会有在原则上出错的时候,导致产品感官极度失真,不够自然。以上的几个例子,也就是在原则上出现错误,表现出过度生硬的质感,致使产品图最终丢失了原有的真实,也便引出了这次的主题——保留自然,提升品质。
聊聊合成
“场景合成”是当代电商设计师必不可缺的一项基本技能。但往往很多设计师不知道的是,我们利用合成技能大多是因为某些创意、概念性的场景无法通过拍摄直接生成,或者是为了一定程度上控制拍摄成本而采取的技术手段。但“合成”最本质的目的是依然为了还原场景的真实感,而不是去刻意突出设计师的技能!合成也并不需要很多元素,但很多初级设计师认为合成就要多元素,最终“合”出来的画面要不是光影错乱,要不就是元素之间透视不一致等诸多问题。他们不清楚原来合成要达到看不出合成,是不能丢掉真实自然感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更鼓励初级设计师把更多时间花在挑选合适的素材图,能不合成就不合成。花很多时间去合成,是把精力用在了技法上,但实际上,好的摄影师所提供的素材,已经把风格、构图、色调、元素、人物场景代入等几乎考虑完全,很多时候在合适的素材基础上,我们做些简单的文案排版即可达到效果。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仅供说明
聊聊修图
以貌取人,是再平常不过的心理行为。所以也就诞生了一批批“修图大师”。先不说电商设计师修电商产品,就一般人在准备拿“证件照”的那一刻,虽会把自己装扮一番,但我们依然忍不住打开“美颜”和“特效”去进一步美化。但往往在“修过分后”,那还是我们自己吗?
“请问,身份证是你本人吗?”
所以,我个人更偏向于以下这样理解“保留自然,提升品质”,好比一位穿着邋遢的男人,设计师根据其风格,通过帮助其匹配得体的服装和发型等一系列操作,从而使这位男士外表更干净精致,其实这样就已经很好了。
无印良品艺术总监,新村则人:“真实感要比技术宝贵得多。”
图片创意源于网络,仅供说明
针对电商设计而言,不论是时下流行的C4D&OC产品建模渲染,亦或场景合成、PS修图等,其目的都是对电商产品、场景进行“美容”,都是为了电商产品在电商平台上架时拥有一副“好皮囊”。
但值得注意的是,最终卖出去的依然是产品本身。
可现如今,有很多电商设计师对以上技能的目的并不太清晰,这导致很多电商产品在平台上架后一定程度上丢失了其本身的外观属性,从而使消费者在收货后退货,产生不同幅度的“退货率”。
所以,“保留自然,提升品质”理应是先行的基本原则。
这也就涉及到两个维度,一是“真实感”(自然),二是“品质感”,这两者的关系可以帮助设计师理解“设计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大体而言,品质感是建立在真实感前提下的最高追求。也就是说,在确保产品真实的前提下,通过上述所说的技能手段去刻画出产品最美的一面,来最大程度地提升产品的品质感,还原事物最美的一面。
所以说,诸如PS“精修”和C4D&OC“精渲”不是说你的操作过程有多高级和复杂,这些所谓的高级和复杂的过程并不是决定品质感的标准。而在于你对生活、对产品、对消费人群审美的观察,在于在保留产品真实自然的前提下,是否输出了极致的品质。消费者并不会在意你制作的过程,产品图能以真实&高品质的呈现出场即是对消费者最大的尊重。
题外话:
再回归至生活,看电影是多数设计师提升美感的方式 之一,我也不例外。围绕“保留自然,提升品质”,我认为真正的好电影,让我们感受不到演员和导演的存在,这里面没有演技,我们全程沉浸至故事情节当中。所以,我理解的好的电影卖的是故事本身,而非知名演员等。
这里推荐一下《假如,再爱一次》,情侣必看。
《假如,再爱一次》剧照,素材源于网络,仅供说明
小结:
作为一名电商设计师,应该拒绝为了技术而技术的设计,能强烈感受到“炫技”存在的设计,其实并不是好设计。过度的设计不会带来正向作用,反而会削弱内容本身的传达。
作者:张详情电商全案
授权转载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