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永远是体现设计师能力最有力的证据,就算你再能忽悠,拿不出像样的作品也是白搭。所以能否成功获得面试官的青睐,作品集是关键因素之一。
设计作品集是为了更好的展示作品,引导面试官对你的专业综合能力做出判断,一份好的作品集不仅可以充分展示设计师工作经验的验证成果,还能看出设计师的态度和专业沉淀。
1.对症下药,大部分设计是为了让自己应聘成功率提升,会同时投递多个岗位。虽然同是设计岗,但每个岗位对应聘者的要求和侧重能力各有不同。
所以,针对不同的岗位要选择不同的作品呈现,比如你应聘的是插画师的岗位,那么你的作品集主要展示能表现你插画能力的作品就好了。
如果你已经明确了目标公司,建议先对他们的部门以及岗位做一个详细的了解,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你的简历和作品集的重点方向,考虑对方诉求,明确自己优势,让对方看上你。
2.对于作品集来说,能够体现你设计能力的作品优先级:项目作品〉概念设计〉临摹作品。
项目作品,是最能体现你综合能力的,它体现了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真实的项目设计还是日常练习作品,都可以展示的作品进行项目背景、设计思路等描述,这将有助于面试官做出更好的判断,比起纯视觉作品展示,这些更能凸显设计师的专业度。
3.宁缺勿乱,很多同学问,作品集里放多少作品合适?我建议项目的数量不用太多,放2-3个你觉得能体现你巅峰能力的作品就可以。虽然项目数量可以不用太多,但每个项目需要讲透彻,作品价值需要叙述完整,设计推导思路需要重点体现。
很多设计师对把过往的作品都放上去,觉得这样会显得作品集比较饱满,其实不然。过多的作品会让面试官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忽略你的重点作品;再者,相差一两年的作品品质是很不一样的,放太多早期的作品会让作品集出现作品水准参差不齐的状况,面试官难以判断你的设计能力,甚至会怀疑作品的真实性。
挑选作品时宁缺勿滥,近期产出的质量越高的越靠前,视觉表现力较好的练习作品作为压轴呈现,这样开始和结尾都是精品。
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其实遇到同样问题的还有企业,不少企业在一堆简历里面也怎么也挑不出一份满意的简历。面试官看简历就像你在素材网站上找素材,每天要看成百上千份的简历,从中筛选比较合适的候选人。
简历的目的就是让面试官在最短的时间内去了解你,因此,你的简历应该是言简意赅的表达你的工作价值,让对方高效浏览,并且快速抓住重点,判断你是否适合该岗位。所以你的简历要做到重点突出,让面试官在10秒内有继续翻下去的冲动,在30秒内记住你,你才会有面试的机会。
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写简历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而不是为了写一份好简历。所以我们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是要考虑面试官希望在你的简历中看到什么。
首先你要注意自己的简历结构是否完整?如果个人信息不完整,满篇的错字病句,HR几乎是一秒就毙掉了你的简历。
其次,看简历是否符合招聘的硬性标准,比如年龄、学历、毕业院校、获得的资格证书,都是企业比较常见的招聘硬性指标。硬性指标的匹配度最起码可以占比30%,在招聘中,企业都会标注清晰。
在找工作中,匹配好硬性指标后再投简历,也会帮你增加面试机会。同时,HR也会根据求职者过往工作经历、取得的成就、工作年限等综合判断求职者的匹配度。
所以一份简历多投,除了浪费投递成本,同样浪费HR筛选成本,也是多数人投了简历石沉大海的原因。只有根据意向岗位的需求来调整你的简历,针对性地去投递,才能在一堆简历中脱颖而出。
首先你要弄清楚自己以后的规划和发展方向。
甲乙方工作内容不一样,也导致在甲方和乙方的设计师,他们所发展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以后想做自由设计师,或者创立自己的工作室,那么我建议你选择乙方公司。如果你想以后稳定一点,工资差不多就可以,那么我建议你去甲方。
乙方工作压力会比较大,但是在乙方可以接触到很多不同类型的客户,很多不同的项目。
在乙方设计师更注重你的洞察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你的提案能力。
甲方公司的设计项目普遍比较单一,工作强度相对而言也小一些,在工作中能够提升的能力可能是个人专业技能上的能力。
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任何一个选择都是基于价值观的个性化决策,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有人喜欢安逸,有人喜欢挑战,有人喜欢平静,有人喜欢冒险。
目前的大城市,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性,所以留在大城市,正是你积累经验、开拓眼界的时候。但城市的大小不是绝对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与其说我们是在选择所谓的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不如说我们是在跟着机会走。
留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想清楚,你要干什么?你要去的地方,在职业发展上,能给你提供多少可能性?你在那里到底有多少发展机会?
在明确选择之前,你要了解一座城市,更要了解你自己。在做决策之前,需要真诚地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所追求的是什么?这样的诉求在这个地方真的可以获得吗?机会有多少?与其它城市相比,这座城市对我的意义是什么?我需要付出什么才能获得?我愿意为此付出吗?我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和资源获得我希望的价值?在没搞清楚这些问题之前,任何决策,都只是任性的一厢情愿,迟早会幻灭。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