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是压力,在工作中,总觉得压力很大,应该如何调试?你有没有想过,其实一个人承受压力的那个大小,跟他自己的定位是有很大关系的。你觉得奇怪,说「压力本来是外界强加给我的,跟我自己的定位有毛关系啊?」
当然是有关的系。职场压力的大和小,取决于在职场里面,你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交换者,还是一个乞讨者。在公司里面,咱们能从同事的眼神里看出,每个人承受的职场压力是不一样的。因为在职场上,有些人把自己当成交换者,有人把自己当成乞讨者。
这个乞讨者,不是说你在公司里低三下四、奴颜媚骨,来不来给人跪着。乞讨者的意思是,你觉得权利不在你身上,只能被动地等待别人给予。比如说,我去跟客户谈生意,我心里没底,那客户会不会签我这一单呢?乞讨者心里想的是,「拜托!拜托!拜托!这个单你必须签,千万签,求求你!」那在这种心态下,你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缩小,去讨好对方,去等待对方给予,这个时候,压力就非常大。这种思维,我们叫做「给予思维」。那与此相对的就是「交换思维」。
交换思维是这么认为的,他觉得「我能提供价值,我和你谈生意是想跟你达成价值交换。所以你签,是想达成价值交换。那你签了这一单,我当然能赚到你的钱;但是如果你签不了,那你也得不到我的服务。」这样,我就不需要去讨好这个客户,我不需要惴惴不安,压力要小很多。
所以你看,抱有交换思维的人,压力比给予思维的人要小得多,而且就算是有压力,也相对容易消解。
第二个问题,焦虑,焦虑的感觉就像我觉得那个东西,我「本來」就应该得到,那么,我才会焦虑,会担心说,万一我没得到怎么办?
第三个问题,职场上,咱们难免会觉得迷茫,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迷茫?
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咱们从固定的线性游戏,进入了一个自由的沙盒游戏阶段。什么是线性RPG?比如说咱们熟悉的,「仙剑奇侠传」就属于这类游戏。在这游戏当中,所有的流程是别人帮你安排好的。
那这些,都是游戏里设定好的,你下一步该怎么办,有攻略,非常明确清晰,你只需要一步接着一步,按部就班地往下玩,你最终就能够通关。像这样的游戏,我们把它叫线性RPG。
相对应的,沙盒RPG是不一样的,这种游戏里,没什么是你非得要干的。你要干嘛,完全由你自己来决定。你想盖个房子,OK,没问题;你想杀头野猪,没问题;甚至,你就是单纯觉得好玩,在游戏里瞎溜达,什么也不干,到处乱逛,没问题。
那咱们反过来想想,咱们的人生,是不是很像从一个线性游戏,变成一个沙盒游戏的过程?咱们在学校的时代,高考前,玩的都是「仙剑奇侠传」里面的RPG,因为你有明确的目标终点。比如说,高一、高二、高三,几次测试,通过高考,考一所好的大学。
当你到了大学毕业,你进入到了社会,你进入到了职场,你现在玩的是沙盒游戏。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线性游戏有阶段性的,也有最终的目标,而最后那一站,就是你打怪大boss的事。两者的差别是,线性游戏有阶段性的目标,也有最终的目标,它有最后一站;而沙盒游戏没有,永远没有最后一站。
工作,就是没有最后一站的残忍的沙盒游戏。而你,作为一个玩惯了线性游戏,习惯于接受各种各样任务的人,你当然会懵,你找不到方向。我唯一能够宽慰自己的一个方法,叫做延迟满足。我甚至觉得幸福本身,就是延迟满足。
什么意思?就是,不要那么轻易地战胜大魔王,不要那么轻易地完成自己的阶段性任务。因为接下来,就是迷茫,直到你找到下一个任务。所以对我来说,我能给你的建议是,让自己在完成现在这个任务之前,找到下一个任务。
首先,稳定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尽量冷静下来。
很多人心理素质不好,发现自己犯错之后,第一反应是很心慌,尤其是面对一些重大项目的时候。人在心慌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理智思考的,所以这种时候建议大家深呼吸,喝点水,去洗把脸,先想办法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这是接下来面对错误、处理相关问题的重中之重。如果因为犯错而变得更着急、更慌乱,那么很可能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就已经犯下其他的错误,导致错上加错了。
第二、主动承认错误的同时,看看有没有办法能够尽量弥补。
情绪稳定下来之后,要主动承认错误,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接受公司的处分和批评,无论是要降职,要赔偿,还是要检讨,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工作中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错了就是错了,职场上切记不要找任何借口妄图掩饰或是推卸责任,这样只会让领导同事觉得你是个没有担当的人,产生更坏的影响。想一想事情发展到现在这种情况,还有没有办法能挽回,尽自己最大全力去弥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损失降到最低。
第三、冷静分析,反思总结,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无论错误大小,都要好好反思,引以为戒。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犯这种错误,是因为自己粗心大意,还是对工作流程不够熟悉,再或者是因为工作配合上有问题等等。只有认真反思,找到犯错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找到解决的办法,才能防止以后在同一个地方摔倒第二次。
最后,调整状态重新投入工作。
事情已经解决了,也吸取了经验教训,就应该翻篇了。好多人担心因为犯错领导会对自己有偏见,导致无法从低落的情绪里走出来,重新投入工作。其实不需要担心,只要你在以后的工作中改正错误,好好表现,办事靠谱,一次的失误其实算不了什么,没人会因为一次失误对一个人盖棺定论的。
通常都是这三个点,公司团队、行业跑道、薪资待遇和领导者能力
如果是几个点都具备,那就是非常理想的情况,但一般情况下满足两个点就可以了
取舍很重要。
除了这些之外你需要思考:
第一,好的团队,设计在公司是不是核心部门,重不重视,但这些通常都是由公司的文化和业务所决定,如果一个不重视设计的公司,那他的摄影、策划文案、修图等可能都是一个人完成,或者直接拿手机拍摄,这种电商公司都挺多,并且设计师也不多,遇到问题,商量的人都没有。
第二,主营产品是什么,这非常重要,不建议选择小众类目,拿电商来举例, 美妆、3C、母婴这些都是属于大类目,对你下一份工作的选择有更好的机会,入职前可以看看公司的设计出品,也可以了解下整个类目的设计水平。
第三,你的直接领导审美和带团队专业能力如何,因为成为高手的捷径,是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所以你的直接上级领导很关键。
就是你能不能在这个公司让你自己变得越来越值钱,以及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希望对你有启发。
睡在下水道的流浪汉整日想成为富豪,总是躺在垃圾堆里的破纸壳箱里想呀想呀,想了10年,还是睡在破纸壳箱里。你说他这是有上进心还是痴心?其实这也就是一线之差而已,想让自己脱离流浪汉的身份并付诸行动,叫有上进心;想把这一个片区的所有废品回收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所有流浪汉都要通过他才能顺利把废品卖出去,叫有野心;整日躺在那想象,叫痴心妄想。所以做人要有上进心,可以有野心,但不能痴心。
回到问题本身,“当下的能力与目标相差太远该怎么办?”。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小时候,比如幼儿园毕业的时候,爷爷奶奶问你长大了想考什么大学呀?你说北大清华;小学毕业,你说考重点大学;初中毕业你说考省内的大学;高考前你说,管他呢,能上个大学不错了,说不定成绩下来就烤红薯去了。看似目标是越变越低,但从实际来看是因为我们对自身认知越来越清晰,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通常就是“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标定高了无从下手,但又不甘心自己这样浪费青春,总是反反复复的纠结,结果就是时间耽搁了,目标搁置了,内心emo了,人更懒惰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是个考试只能考200分的学渣,你爸说你月考考250分奖励1000块,300分奖励2000,400分奖励3000,钱越多可能你动力越大,400分难,250分不难,1000块到手虽少总好过没有。这就是能力与目标之间的一种博弈,3000块的目标远了可以先从1000块的目标着手。
就像上面我说的这两个例子,大家也不难发现原因无非就4种:
1.像那个乞丐一样脱离了实际情况,目标是有挑战,但不能好高骛远,麻雀虽然能飞,但它永远也追不上大鹏;
2.第二种原因就是根本不了解实际的情况,好比你压根就没听到你老爸说还有进步50分奖励1000块的选项,就听到一个400分的,分数翻倍可能直接就把你劝退,毕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对吧;
3.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家总会用现在的能力去判断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但这个是非常不科学的,再通俗点说是不能“妄自菲薄”,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谷爱凌也不是生下来就是世界冠军、马化腾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能改变世界,所以不要轻易小看自己的能力,当然前提是你不能像那个只想不做的流浪汉;
4.最后一种就是内心浮躁,总想着一步登天,这时候你可以摸摸你肚子上的肚腩,它也不是你一顿就能吃出来的,腹肌也不是举铁两天就能练出来的,目标是一步一步实现的,想一夜暴富可以把枕头垫高点。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并且是高要求的,首先要返回去看看你的目标是不是符合你的现实情况的,千万不要做“白日梦”;第二要了解清楚达成这个目标的条件是什么,不要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就去做,那是“无头苍蝇”;第三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来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比如你想考个证书,计划每天学习3小时,结果刨去吃饭睡觉上班时间你就剩1小时,那你的计划就不适合现有条件,那就是第四点,根据你的执行情况,定期调整你的计划了。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