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10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
繁华或落后?
摄影机来不及记录的旧中国
被英国画家的画笔珍藏
旧北京
紫禁城外,古树蜿蜒
三三两两笑语欢颜

雍和宫的秋色
枯枝无叶
少了分优雅,多了分肃穆
零星的僧人不知商许何事

这是你我不曾见过的北京
“记录人”
苏格兰的Elizabeth Keith
自学成才的画家
擅长素描和水彩画
日本版画也小有成就

▲Elizabeth Keith
跨越半个地球
她为什么要来遥远的中国?
Keith一直向往神秘的东方
姐姐嫁到东京后
借着探望姐姐的名义
1915年
她只身启程前往东京

▲Keith(左)和姐姐
第一站,日本
和姐姐一起生活的9年
学会了日本木刻版画技术
第一次深切地了解东方文化


第二站,韩国


1924年,Keith回到英国
学习彩色蚀刻
学完不久
开启第三站,中国


北京、上海、苏州、杭州...
都留下了她的痕迹
每当灵感迸发的时候
Keith说着一口别扭的中文
请求街边店里的老板
“老板,借张椅子好吗?”
一个下午过去
她仍然画得如痴如醉

▲北京小亭子

▲杭州灵隐寺
“我一直竭尽全力
把这些木版画,哪怕是最小的细节
也尽可能地画出我对中国的情感。”
她的笔下有旧中国的热闹

▲北京前门

▲香港花街
旧中国的朴素

▲上海豫园

▲苏州十梓街,望星桥
旧中国的朝气
▲苏州定慧寺巷,双塔

▲苏州大学,文星阁
旧中国的静谧

▲香港

▲苏州
不夸张、不溢美
真实细腻地记录下
真实生活的千姿百态
她笔下的人物
或摩登,或守旧


或质朴,或儒雅


或天真,或和蔼


好景不长
1939年,“二战”爆发
Keith参展筹集资金帮助了
一批被日军伤害的中国妇女
或许
她的笔法不够高超、深刻
但,饱含温暖
留下了逝去的旧时光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