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LOGO研究所
作者:王先亮
2022年冬奥会LOGO发布以后,设计圈有一些文章指出“冬奥会设计师8个月改稿了5万次,这是设计师耻辱。”等类似文章以及观点。
针对这一问题,我持有完全不同观点:
设计历时八个月,一个月30天算,240天改稿50000次,平均每天208次,我们暂且不考虑央美副教授林存真的团队每天可否完成208次修改,大家都是设计师,我想问一下,决策者可能8个月以来,平均每天反馈修改意见208次么?
显然不能,从下图不难看出,很多的方案只是造型、颜色、细节的微调,这显然不是决策者的要求,而是设计师团队对作品严格的要求,和不断精益求精的过程,对作品不断探索试错的过程,个人的专业提升,对国家项目的重视,怎么就成了耻辱?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失败了8000多次。曾有人讥讽他说:“你失败了8000多次,真了不起!”爱迪生却坦然地说:“先生,你错了,我只不过是证明了7600多种材料不适合作灯丝而已。”8000次实验,7600次失败,也就证明起码有400种材料可以发亮,但是最后只选用钨丝。(↑不是说他努力,认真看)
难道从第一个能亮的材料开始直到钨丝,这些实验都是耻辱么?显然400次成功的实验也好,7600次失败的实验也好,都对最后灯泡的发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标志设计的过程就好比发明灯泡,我们就好比在“实验”一个即使成功了也不会发亮的“灯泡”。因为标志落地以前,其实谁都无法确定这个标志究竟是不是100%成功,有没有其他的方案超过这个设计。所以就要经过大量的实验去证明现在的标志是最好的,没有其他的标志超过它。而我相信,50000次修改,即使第50000稿和第一稿没有变化,但是这个思考(实验)过程,告诉设计师和决策者,这个方案是一个错误率极小,也很难被别的设计代替的设计方案。这个道理就和爱迪生已经找到发亮的材料,却还要进行大量实验一个道理。
左:北京2022冬奥会会徽
右:北京2022冬残奥会会徽
北青报对林存真的采访,林存真说了下面一段话。“从这一天起,修改的地点从机密室搬到了印刷厂。由于电脑版和实际印刷版的颜色会有偏差,尤其是会徽方案中有较多的渐变色,渐变色比较难控制,打印过程中会出现颜色差距以及渐变衔接不顺的情况。为了保证效果的完美无缺,修改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需要打印出来看效果,再进一步调整颜色。”
我想知道,设计师对落地前颜色的多次尝试和调整,为何成了耻辱?一个女人为了渐变色更好的展示效果,把工作室搬到环境差,噪音大的印刷厂,这点不值得我们学习?
北青报对林存真的采访分了如下几个小标题
截稿前一天完成作品创作
残奥会会徽经历颠覆性修改
“林一刀”的走火入魔
8个月修改超过5万稿
等等
从这些标题,不难看出,采访主要针对设计师对设计付出了多大的精力的角度去谈,而不是从设计本身去评价设计,比如美观度,应用性,普适性以及文化的角度。
之前有一个博主说,评价冰箱的好坏,难道还需要我会制冷么?看似这话说的没错,但是消费者永远是评价表面,产品的美观度、容量、性价比、等等,却难以短时间准确的评价冰箱的安全性、环保性、使用寿命等等。
非设计师,不懂得如何评鉴标志的好坏,往往把评价标志设计的好坏归根于改稿次数,设计师名气,项目时长,投入金额等等。
而设计结果的好坏,的确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但却不能说修改次数多的设计就一定多好。其实我觉得改稿50000次不是设计师的耻辱,而不懂设计的人拿改稿次数衡量作品好坏,或者以此剥人眼球,这才是对设计师的不尊重。
如果说改稿50000次是耻辱,那5000次呢?500次?50次?5次算不算耻辱?如果设计师自己都拿修改的次数来评价项目,来评价设计师的社会地位,那会引导更多人更看重设计师改了多少稿子,而不是作品实际效果。
改稿多说明不了什么。这样的文章例如《历时8个月改稿50000次,冬奥会的logo有点牛!》这的确给人一种改稿多值得表扬和提倡的错觉或者暗示,难免会惹怒大部分设计师,毕竟改稿是所有设计师的痛点,大家都最喜欢第一稿!这一点我是十分理解的。
中国近2000万设计师,冬奥会标志征集仅仅只有4000+份提交作品,有很多非专业设计师参与投稿,最小的投稿人只有7岁。我想问一句:标志公布后,那些吐槽的大神,征集期4个月,你们都干嘛了。
2000万设计师,仅4000人投稿,最后把任务交到一个人头上,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设计生态,更不健康的是,接到任务的这个人还要承担这些不属于他的“耻辱”。圈子既已如此,设计师又何苦为难设计师。那你觉得,一个怎么样的图形才能被所有中国人乃至世界认可?又会得到所有同行的一致好评称赞呢?而且不用改稿和多次反复验证呢?
50000次调整是耻辱?那什么才是荣耀?
林存真对设计作品的探索精神,毋庸置疑是值我们学习的。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