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胡子蜀黍 于 2017-6-14 11:00 编辑
信息也在演化,你不再是甲方
不仅人脑在演化,信息也在演化。
1.信息载体的演化:昂贵→廉价
信息载体的演化简史:由龟壳、刻石、竹简、绢布到纸,到电子载体(电影、电视、PC、平板电脑、手机)。
在龟壳和竹简上刻字,每一个字所需要的物料和人工成本都极其高昂。绢布和纸张也一度只有贵族才用得起。即使是现在,印书也成本不菲。
PC、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信息载体的成本不断大幅下降。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虽然还并不完全免费,但均摊到每条信息上的成本已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2.信息生产者的演化:极少数人→普及→几乎所有人→机器人
信息生产者的演化简史:由特权、贵族、精英、知识分子、专业媒体、自媒体、普通人。
信息在历史上是属于特权阶级绝对垄断的资源,许多朝代都有因言获罪的“文字狱”,现代的关键信息也还由“宣传喉舌”掌控。到目前为止,纸质书籍的出版还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流程。互联网出现之前,信息生产基本上只属于秘书、作家、编辑、导演、广告人等专业工作者的事。
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
互联网1.0时期,网络内容还是由各大门户网站的专业编辑来生产;进入互联2.0之后,网络上的大部分内容主要就由用户来贡献了。天涯BBS的文章,不是天涯的编辑写的,而是用户写的;淘宝的商品图片,不是阿里巴巴的员工制作的,而是由每个网店自行设计生产;微博、微信朋友圈的文字和图片,也不是新浪和微信的员工制作的,而是每个用户自己拍摄和编写的。
每个人都是信息生产者,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更可怕的是机器人来批量贡献内容。这里且不说未来的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写作。就说眼下正在发生的群控、云控技术。今天有多少营销公司已经在用数十台电脑控制着几千台手机,用工业化手段正在批量模仿用户行为、并日夜不知疲倦地生产各种营销内容?
3.信息量的演化:稀缺→泛滥
信息载体的进步,和信息生产者的解放,两者共同推动了信息量由稀缺、充裕到泛滥。
据说,现在互联网每天产生的信息量可刻满1.88亿张DVD光盘。其中一天上传的照片数量相当于柯达发明胶卷后拍摄的图片总和,而一秒所传视频需要一个人花5年时间才能看完。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已远远大于自己的消化能力。
4.有价值的信息接受者的演化:少数人→所有人
信息接受者的演化简史:由贵族、精英、知识分子到普通人。
古代只有少数人能识字、接受第一手的文字信息;其他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只能接受口口相传的二手、乃至N手信息。现在文盲率逐年降低(中国统计局2011年公布的文盲率为4.08%,文盲率即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部分人已有资格接受第一手的文字信息。
古代,有意义的信息接受者可能只包括识字之人;现代商业社会里,每个人都是有消费力、有可能买单,都是有意义的信息接受者,都有市场价值。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是你的潜在客户。微商里有专业术语曰“泛粉”。
5.信息表现形式的演化:抽象→具体;浓缩→直白;深刻→浅显
信息表现形式的演化简史:由图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信息载体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推动信息表现形式的创新。竹简刻字成本字字如金,上面也刻着同样字字如金的精辟文言文;纸张和印刷术普及之后,才有白话小说的流行;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催生了更随意快速的网络文字;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照片、视频的生产也变得无比方便快捷。
信息表现形式总体的演化方向,是由抽象到具体、由浓缩到直白、由深刻到浅显。文言文精辟难懂;白话文就容易理解得多;图片和视频则更加直观。
越是浅显直白的信息,学习成本越低,越容易为用户接受。
6.信息接受者对待信息态度的演化:严肃→随意
反复读一本书直至倒背如流,是古人最常见的读书方式。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是严肃认真的事情。做学问,就是要对经典的逐字、逐词、逐句考究,反复考究。“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一直是用于批评学习不认真的人的贬义词。
移动互联网时代,让用户认真对待一条信息变得非常难得,哪怕是CCTV新闻联播的新闻都经常被调侃和嘲弄。
信息量和信息提供者的爆炸,让信息接受者的可选择性大大增加,那种少数权威占据所有人关注中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热点事件受关注的周期大大缩短了。一个热点很快被另外一个热点所覆盖、很快就被遗忘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用户80%以上的时间在做浅阅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走马观花”,就是常态。
小结:以信息接受者为中心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先来汇总以上的分析结果:
1.信息载体:昂贵→廉价
2.信息生产者:极少数人→普及→几乎所有人→机器人
3.信息量:稀缺→泛滥
4.有价值的信息接受者:少数人→所有人
5.信息表现形式:抽象→具体;浓缩→直白;深刻→浅显
6.信息接受者对待信息的态度:严肃→随意
可以看出,随着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信息一步步由垄断资源演化成泛滥资源。受众眼球反转变成了香饽饽。
“以信息生产者为中心”的旧世界结束了,“以信息接受者为中心”新时代已经来临。信息生产者由“甲方”变成了“乙方”。你务必要学会讨好“信息接受者”,讲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才能赢得移动互联网的市场。
如果你还固守着传统信息生产者的高傲态度,认为信息受众们会无条件地花时间端详你、品味你、赏析你,那么潜在客户们的手指会跳票,而市场一定会让你为此付出代价。
不称职的信息生产者
“信息生产者”的进步远落后于“信息接受者”
在手机互联网信息大潮中,每个人都是“信息接受者”;而对电商、微商从业者或者更广的IT工作者而言,同时还是“信息生产者”。每天工作不就是往移动互联网输出各种形态的信息和内容嘛。
在这一轮大变迁中,“信息接受者”主动演化出了足够强大的信息速读、筛选、忽略和遗忘能力,迅速适应了移动互联网信息碎片化、泛滥化的特点。
而“内容生产者”的进步和改变远落后于“内容接收者”。大多数“内容生产者”并没有认真分析、总结手机互联网的变化,并用新思路、新方法来应对战场环境的变化。
只有三种人愿意花1分钟看你的详情页
以做电商的设计师为例,工作任务是把商品详情页做得高大上、内容详细周全、面面俱到,是期望用户会用心地看完。但是事实上,只有三种人愿意花超过1分钟来看你精心准备的手机详情页。
第一种人,你的铁粉。所谓铁粉,用更通俗的说法,就是已经认可了你的人。就电商而言,是之前买过你的产品、或者已经决定未来要购买你产品的人。购买产品,本身就是满足某种需求的过程;看商品详情页,其实就是在反刍购物乐趣,是能带来满足感的。
第二种人,是你的同行、友商。他们在认真学习你的产品结构、借鉴你的表达技巧和销售逻辑。你在研究友商,友商也在研究你。大家花在对手上的时间比较多。
第三种人,是你们自己。愿意花最多时间去琢磨你们手机详情页的人,正是你们自己。你永远都会觉得自己还没有讲够、没有讲完、没有讲透、没有讲爽,还有很多重要的信息没讲呢。你花了大量时间在反复推敲,这个图如何更加唯美、那个字体如何更协调、那句文案如何更有概括性。甚至,大部分时候你对自己的详情进入吹毛求疵的境地,以“像素眼”为傲。
可惜,这三种人占不到总用户数的1%,而且都不是商品详情页要针对的对象。
第一种人(铁粉),是之前的营销活动的工作成果了;
第二种人(同行),是不可能又销售转化的;
第三种人(自己),仅仅是在自嗨。
你的详情页要重点针对的,是那些有潜在消费需求的陌生客户。通过详情页的内容,说服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最终做出购买决定,争取新顾客、新订单、新市场。
审视一下这些有潜在需求的陌生客户的阅读行为:
偶然机会进入你的地盘,快速往下划屏,扫一眼图片、瞄一瞄标题。绝大多数情况下,萍水相逢的这个顾客瞄几眼手指一划就离开了。少数情况下,被你内容中的某些点所打动,进入了更深入的阅读和沟通,最后有可能形成了销售转化。
你是不称职的“信息生产者”
不仅商品详情,微博、朋友圈、公众号文章也与此类似。翻完一条朋友圈9宫格的图片,并不会用到1分钟。绝大多数人并不会主动去端详你、品味你;你的任务本应是想办法在1分钟之内切中顾客的某些需求,而不是对自己做全面的、详尽的展示。
这里也许有一点点讽刺。毕竟一个熟练设计师,花上一整天、甚至一个星期、一个月做出的作品,用户居然只是马虎地瞄一下、不到一分钟就离开了。
没错,应该留意到:“信息接受者”进步得太快了,“信息生产者”几乎还在原地。“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接受者”所处的状态已完全不同,并不在同一个沟通频段上。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没有讲清楚、做得不漂亮,而是因为用户根本就没看到。你out了。
一个合格的“信息生产者”,在制作内容前就应该充分考虑到99%的用户只会花数十秒在自己内容上、并不会很认真地阅读,应该居于这个前提条件下来编写文案、标题、做图等等。
无论如何,让受众接受、理解自己的表达意图,是“信息生产者”的责任。如果没能做到,那只能说明你是不称职的“信息生产者”。
绝大多数淘宝手机详情都在犯的7种错误
2016年3月,我在微博发起无线转化率诊断活动。半个月时间内,我看了近800家淘宝店铺的手机详情,并逐一给了私信回复。绝大多数店铺的手机详情,问题完全是一眼可见、非常明显的。当时我写了篇总结文章,在电商圈广为传播。
时过一年,现如今的手淘详情页情况又如何?
今晚(2017年2月28日)我打开手淘进入“淘抢购”,随手截屏作为今天的配图。文字直接沿用去年文章,只字不改。
错误1:文字,能很舒服地看得见么
文字在PC上看得舒服,就以为在手机上也能看得舒服。
文字小得根本看不见,或者勉强看得见、但看着极不舒服。
绝大多数手机用户不会放大之后,再来认真阅读你的销售性文字。
错误2:图片,够大够清晰么
图片在PC上有震撼力,就以为在手机上也有震撼力。
在手机上看,图多且小、看不清。不仅丧失了视觉冲击力,而且许多原本要表达的东西直接就丢失了。模特图看不清表情、张力大打折扣,食品图不能刺激味蕾,细节图不能体现精细工艺,场景图失去了带入感。
错误3:字数,大多数人能读得完么
文字数量在电脑上阅读觉得还好,在手机上阅读就太多了,狠狠地挑战了手机用户的耐心。
尝试在手机上,从头到底读一遍自己的详情文字,看看是什么体验?
错误4:标题,是在号召用户买单么
没有标题、或者标题文艺晦涩,大玩暧昧自Hi,就是舍不得说大白话。
号召什么样的人买你的产品?产品能带来什么好处和方便?
手机用户很忙,没耐心学习产品说明书,也没雅兴读诗。
错误5:要点,用户易懂好理解么
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巴不得把更多的图、文塞进一屏里去。甚至一屏放进了5个以上的要点。
电脑上看也许不算太大的问题,稍一动脑还能消化得过来。
但如果你希望手机用户动脑也去区分、理解、琢磨,就大错特错了。
让手机用户动脑,就等于是赶他走哇。
错误6:图上压字,读起来费劲么?
图片上压字,PC上图文并茂,显得忒有逼格吧。但有没有想到过,手机用户识别起来忒费劲呢。
手机上用图片上压字,对设计要求高多了,大部分设计师是拿捏不好的。
不信可以自己用手机体验下。你会惊奇地发现,你会既忽略了文字、又忽略了图片。
内容都会被忽略,只剩下逼格。
错误7:没用竖屏构图,浪费了2/3的展示舞台!
PC屏是16:9的横方形;手机屏是9:16的竖方形。
没用竖屏构图,自己浪费了2/3的展示舞台。
正因为舞台小了,所以主体就不够大、不够清晰、浪费视觉震撼力、信息传递当然吃亏了。
以上七条错误,当前绝大多数淘宝手机端详情页,都犯有其中一条或者数条,有可能日长月久、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用心自检方能有所收获。
诊断的800家店铺中,只有不到10家店铺基本上没有明显错误。
PC设计思维惯性,已成为大多数电商人在手机端表达的障碍。
浪费了多少好营销灵感,浪费了多少好设计创意,浪费了多少白花花的推广银子,浪费了……
一年过去,涛声依旧。
用户看不见,页面再漂亮也没有用
用户看不见,页面再漂亮也没有用。
这难道不是一句废话吗?
以前
在传统平面设计领域(户外广告、报刊杂志、电视广告等),“用户看不见”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或者这个问题并不严重。
首先,传统平面设计的媒介(屏幕)足够大,用户模糊聚焦、不经意间就可以获取信息。
其次,平面设计作品和用户的交互时间最够多。即使飞机上的杂志,也预备了足够长的时间让用户进入深度阅读。电梯广告好像每次和用户的交互时间不长,但是会在一段时期内多次重复出现,总体上叠加展示时间并不少。最后可确保绝大多数内容都能被用户看见。
其三,“用户看不见”特别小的图像和文字,在电脑上就被设计师及时处理掉了,根本就不会轮到让用户来发现。
我们往往会从创意、美感、设计感角度来衡量一个平面广告作品是否优秀,并不需要过多考虑“用户看不见”的问题。
现在
手机互联网上的信息就大不一样。
首先,手机屏太小了。用户需要精准聚焦才可以进行有效阅读,非常容易疲劳。
其次,信息和手机用户的交互时间非常短。
其三,设计师的工作场景(PC屏)比用户真实阅读场景(手机屏)大。设计师在电脑上觉得刚刚好的东西,到了手机屏上就一定是小了。
于是,在手机淘宝、京东或者其他购物平台里,“用户看不见”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毫不夸张地说,超过90%的页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用户看不见”的问题。大多数作品只传递出满满的设计感和逼格,但是看不见内容本身。
因此,在考衡手机端广告作品的创意、美感、设计感之前,我们应该先衡量:用户是否能轻松看得见这个作品想表达的关键内容?
用户看不见,页面再漂亮也没有用。
在手机屏上,这绝非一句废话。要切实做到,更非易事。
狗日的无线详情一键生成
无线详情一键生成:每天都在浪费钱
当初,手机互联网突然驾到,超过所有人的预期。包括淘宝在内的所有购物平台,都还没做好准备,手机购物一下子就流行起来了。此时手机互联网上的商业信息内容,远远无法满足爆涨的手机用户的购物需求。
于是“无线详情一键生成”应运而生,把PC端内容快速变成手机端内容。权宜之计,聊胜于无。优先保障信息数量,哪怕牺牲了用户体验。
时至今日,手机互联网上的商品(商业)信息已泛滥成灾,“无线详情一键生成”的历史使命早已完成,这种牺牲用户体验的野蛮做法早该被淘汰了。没想到习惯成自然,整个行业竟把权宜之计长期执行下来。
一方面,对熟悉事物的惯性惰性所致。“无线详情一键生成”,先把PC端详情做好,再生成无线端内容,主要发力点在PC端详情。对包括设计师在内的整个电商从业者来说,都是在最熟悉的PC端继续创作。温水煮青蛙,舒服得很。
另一方面,相互效尤的结果。大公司、行业大佬们在行业通病面前也高明不了多少,也一样在PC端不停创作手机端作品。这样的作品却常被小公司借鉴抄袭,还常在内部扯皮会上被拿出来做挡箭牌。“你看,XXX大牌也是这样设计的嘛!”
但是,”无线详情一键生成”的页面体现的是PC屏上的和谐,本质上并不尊重手机屏的展示规律,也不重视手机用户的阅读习惯。
这种页面,在PC屏上看也许会觉得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且有设计感,但在手机上则看不见、看不清、看不懂、看不完,往往需要放大才能看得比较舒服,需要深入阅读、动脑才能理解其中奥妙。匆匆而过的手机用户,感受到了设计师的设计功底,往往没接收到商品的购买理由。
满满的逼格。但是也只有逼格了,看不见内容本身。当然,由于用户看不到内容,导致页面丧失了大部分的销售力,转化低下。
所以说,现在还用“无线详情一键生成”的方法来制作手机端页面,就是在浪费钱。
每天都浪费。时时刻刻在浪费。你看到这行字的时候就在浪费。
手机端原生内容
PC屏上和谐≠手机屏上有效
你现在大概已明白:绝大多数所谓的手机详情图,只不过是PC详情图的缩小版;而所谓的手机详情图优化,也无非是面对着PC屏、用PC设计思维和标准,不断发力去优化PC图。
PC屏上的和谐并不能保证手机屏上有效。PC屏上调整得很清晰、很舒服、很漂亮、很正确的表达,在手机屏上可能会看不见、看不清、看不舒服、理解费劲、被忽略。
前面,我只是在不断强调:
手机和PC不一样;
手机屏幕和PC屏幕不一样;
手机用户和PC用户不一样;
手机详情和PC详情不一样;
PC上正确的做法,手机上未必正确……
无破不立。欲破先立。
重复100遍,只想让你能“破”掉PC思维惯性。
“破”了之后怎么办?
要不,
直接针对手机屏单独做图。
直接针对手机用户单独做图。
暂时不管PC了,行吗?
恭喜你。
终于从PC思维惯性大坑里跳了出来,要做专业的手机互联网信息生产者了。
手机端原生内容
“破”不目的,“破”的目的是“立。摆脱PC设计思维惯性,是为了制作手机端原生内容。
什么是手机端原生内容?
针对手机屏特点、手机用户特点,专门制作的、能让用户在手机屏上能舒服阅读的内容。就是手机端原生内容。
区别于“手机端原生内容”,以前的就是“PC移植内容”。
智能手机作为一个革命性媒介,完全需要完全属于自己的信息内容形式。
正如电影不同于纸媒、电视不同于电影。电脑不同于电视,最后出现了独立于书本报纸的电影片、电视连续剧、互联网网页。
现在定义智能手机的最终信息内容形式,为期尚早。往大里说,也许包括各种居于智能手机诞生的应用程序app和服务,比如微信这个庞然大物、wish这样的居于手机端的购物平台、或者uber滴滴摩拜这样分享服务;往小里说,智能手机端应该有符合自身特点的视频、图片、文案形式。
竖屏思维,就是探讨如何制作手机端原生内容的思维和方法。
个人经历和知识所限,总结的竖屏思维主要针对的是手机端图片,特别是通过手机卖货的图片(手机详情图、微博微信配图等)。后面所提及的“手机端原生内容”,如果不做特别说明,都是指“手机端用图”。
视频、文案、软件等等类型信息的竖屏思维,留待更多更专业的朋友们来补充吧。
针对手机屏和手机用户特点,柱子总结出制作手机端原生内容的四原则:竖、大、少、浅。
竖大少浅四原则
手机互联网战场,需要手机端原生内容。手机端原生内容的四要素是:竖屏构图、大图大字、少放内容、浅显易懂。
第一个原则:竖屏构图
要牢记手机屏的形状是竖的长方形。
这是你的舞台、你的画布、你在移动互联网上所能用以展示自我的空间。
正如你要上台表演之前,教练提醒你“今天的舞台是竖的长方形”。牢记舞台位置,才能让你的舞步从心所欲任意东西。
正如你要开始作画之前,师父提醒你“今天的画布是竖的长方形”。牢记画布形状,才能让你的笔锋发挥到淋漓尽致。
毕竟,你周围的大多数屏幕是横的长方形,包括你办公桌上的PC屏。这些横屏会随时给你带来干扰。
所以必须要时时提醒自己:竖屏!竖屏!竖屏!
第二个原则:大图大字
要牢记手机屏是一块小屏幕。
在PC屏上觉得大小刚好的图片或文字,到手机屏就会显小了。有可能完全看不见、或者勉强看得见看得特别费劲。
任何需要用户做二次操作放大之后才能看得见的内容,都等同于无效内容。
首先要保证手机屏上的主体要足够大。标题足够大、产品足够大、细节足够大、模特足够大、文案足够大……大到手机用户完全不费劲,一眼就能看得见、就能看得清。
你需要在大图大字的基础上选择创意。否则,用户连你要表达的关键信息都看不见,还谈什么高大上呢。
先是bigger,然后才是逼格。
第三个原则:少放内容
要牢记对手机用户少表达一点。
因为手机梦游人是单任务CPU,同一时间只处理一件事情;内存很低,能够记住信息串的长度很少且留存时间很短;但是快速筛选能力、快速忽略能力、快速遗忘能力很强。
你跟他讲10个要点,他肯定1个都记不住;还不如挑5个要点跟他讲,他可能记住3个。
内容输出者往往有强迫症,总想把自己想到的都说完,力求面面俱到。表面上看是怕用户没看明白,其实是自己没讲爽。用户耐心根本支撑不了那么久。耐心之外的表达,都是废话。
只有少讲,才会让用户记住更多;多讲的,都是干扰。
少才是多。
第四个原则:浅显易懂
要牢记对手机用户做浅度的表达。
你的潜在客户80%以上的时间在做浅度阅读。你传递的信息难度,尽可能地做到浅显易懂好理解,千万别让用户动脑思考深度学习。
手机梦游人时刻处于在筛选信息的逃离状态,遇到稍有理解难度的信息,马上pass掉了。
那些需要深度动脑的内容,都会被排到最后一个优先级。事实上,绝大部分是被打入冷宫永不召见了。
而那些最简单易懂的、显而易见的内容,才会被优先阅读。
所以,不管你的产品有多么高深的黑科技,都应该用最直白的方式,把跟ta有关的好处、结果直接告诉ta就好。
越明白,越清晰,越简单越好。
不到一分钟的一面之缘,就是你和用户之间的全部故事了。
在Ta尚未决定要对你进行深了解之前,逻辑、过程和历史,太需要动脑的内容,实在不适合初次见面的时候交流。
让手机用户动脑,就等于在赶ta跑。
好啊。但是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且看柱子十刀。
全部评论()
还没人评论,赶紧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