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用户——手机梦游人
重新认识手机用户前面我们重新分析了智能手机屏,并总结出手机屏的五个特点:第1个特点:大像素小屏,不同像素密度引发了沟通障碍第2个特点:屏宽比人类双目距离小,我们都是斗鸡眼第3个特点:一屏就是手机屏上最小的信息单元第4个特点:竖屏!竖屏!竖屏第5个特点:小屏幕大世界,一孔亦可窥豹 这篇开始,我们来重新认识手机用户。 跟PC用户相比,手机用户有什么不同?用户的阅读习惯发生了什么变化?手机屏面前的这个人,还是以前PC面前的那个人吗?手机用户特点1
时间零碎,没有成块的阅读时间
貌似手机用户根本不需要整块时间。
ta几乎可以在做任何事情(吃饭、走路、上厕所、等车、乘地铁、排队、跑步、打球、逛街……甚至开车)的间隙中,随时开始阅读。这个间隙时间也许只有一分钟,30秒甚至10秒,或者是更短暂的心里焦躁时间。
ta把手机屏幕点亮,瞄几眼,然后关掉屏幕。
换个角度看,手机端用户没有了成块的阅读时间。在阅读过程中,也随时有可能被其他事情打断。
起初,智能手机只是人们打发无聊时间的工具。现在,在做正事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忍不住打开手机瞄几眼。原本做正事的成块时间也被切碎了。从某个意义上讲,不断打开手机来看看是否有新内容,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疾病。
我们看手机的时候,随时会被第二个事情、第三个事情……第N个事情插入,时间就切了过去。等处理完那件事再回来时,我们往往已经忘记了刚刚正看到的是什么内容,而是从某一个点就开始新信息的汲取。
碎片化时间。碎片化阅读。
一切都可以被忽略,任何地方也都可以开始。
手机用户特点2
地点零乱,没有固定的阅读环境
我们来回顾一下,从台式电脑、笔记本、到平板电脑,再到智能手机的使用场景变迁。
台式电脑离不开电脑桌。于是,台式电脑的阅读地点被固定在电脑桌前。阅读姿势也几乎只有坐姿一种。
笔记本电脑有了便携属性,其工作场景不再需要标准的电脑桌了。阅读场所扩展到咖啡厅、或者是飞机或者火车旅途的“简易桌子”。不管桌子已经变得何等的小巧优雅(哪怕是暂时用于桌子功能的膝盖),笔记本电脑的工作场景还是离不开“桌子”形态,而用户基本上也保持着“坐”姿。笔记本电脑解决了电源的移动便携,但是重量依然是其累赘。
平板电脑就变得轻便了,用户捧着它就可以阅读了。于是用户得以离开“桌子”使用电脑,阅读场所也扩展到户外草地、沙发、床乃至马桶上。用户的阅读姿势也不再限定于“坐着”了。有可能是“靠着”、“半躺着”。但是,平板电脑屏幕略大、重量略重,用户的两个手还是被束缚住了。
智能手机轻松实现了“单手持机”,把人类的一只手解放了出来。这大大拓宽了我们使用电脑的自由度。
智能手机终于成了人类身上的一个器官。而人类变成了"手机人"。
无法再知道手机用户在看到你作品时,是在饭桌前、开会中、蹲马桶、跟老妈唠嗑、搭电梯、等地铁、走路还是骑车……甚至在开车。
你都不知道用户是“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更无法知道用户的阅读姿势,是在站着、坐着、躺着?
手机用户特点3
耐心零落,随时准备逃离进入下一屏
手机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个人每都处于被海量信息轰炸的状态之中。
如果有500个人微信好友,平均每个好友每天发5条朋友圈,朋友圈信息几乎就看不完了。更不用说还有层不出穷的各种头条号、公众号、微博、群聊天、短视频、网剧、直播、小说……
即使能回到从前,坐在电脑前认真地看8小时,手机用户也未必能处理完每天推送过来的、跟自己相关的信息。更何况ta们已经没可能老老实实坐在电脑边日理万机了。他们的时间是碎的、阅读地点是移动的、姿势是不确定的。绝大部分的信息,只能在间隙时间、非正式场所顺便就处理。
信息快速过剩、泛滥,导致了手机用户好奇心和耐心锐减。 手机用户只能在手机屏上走马观花。对每天蜂拥而来的被动信息,ta的心底是满满的负累和无奈。从某个角度看,手机用户其实是怀着逃离心态在阅读。ta随时最想要进行的动作,就是手指一划、进入下一屏。
我不由想起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在流水线上昏天黑地地工作的卓别林,他的眼睛里唯一能看到的的东西就是一个个转瞬即过的六角螺帽,他的任务是扭紧当前的螺帽然后赶紧进入下一个。现在海量碎片信息正通过手机屏源源不断地发送给手机用户,而他的任务就是快速浏览完这些碎片信息,不停的点、点、点、划、划、划……
这真是一个没有耐心的时代。
手机用户特点4
阅读常态:跳读、挑读、瞄读、瞟读
当信息多到看不完的时候,怎么办呢?跳着看、挑着看。总之就是不再从头看到尾了,隔三差五地挑些看一看;或者有好看就看看,不好看的赶紧过吧。
传统教育把阅读方式分为三种:跳读、泛读、精读。
以前信息稀缺,容易看到经典作品,用户认真阅读的时候较多,泛读、精读是书本上获取知识的常用阅读方式。
现在信息泛滥成灾,稀缺的是用户关注时间。手机屏上用户的基本动作,是不停发现、挑选、过滤,垃圾寻宝。只有跳读可以让用户做到快速浏览、快速筛选、快速遗忘,留出更多的大脑空间来浏览更多的信息。
相比于“阅读信息”,手机用户花了更多时间在“发现信息”、“寻找信息”、“过滤信息”上。只有极少数内容需要进入到深阅读的阶段。精读成为日渐奢侈的事情,或许只存于1%的人群的1%的时间里。
这是人类大脑快速适应泛滥嘈杂的手机互联网环境、泛滥的信息,做出的自然选择。
跳读、跳读、瞄读、瞟读,不正是我们每天阅读状态的真实写照吗?
当用户处于极其浅度的阅读状态中,和任意信息都只不过是转瞬之间的缘分。
谁会把谁当回事?
标题党是怎么炼成的
手机用户特点5
基本上只看标题,长文案是小概率事件
实现跳读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读标题。用户普遍缺乏耐心,而且在手机上看长篇文字也特别容易疲劳。久而久之,用户就养成了基本上只看标题的习惯。
列表页标题:决定用户是否进入
手机用户每天收到那么多的推送信息、订阅文章、商品列表,除了扫一眼标题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做快读信息筛选呢?
淘宝搜索结果页、百度搜索结果页、公众号文章订阅页等,是列表页。
列表页里会有多条内容同时呈现给用户。大部分人下意识里就根据标题决定是否要点击进入详情页面。做过直通车、SEO,或者在运营公众号的朋友知道,恰当的列表页标题可大幅提升点击率。标题党就是这么炼成的。
列表页标题决定了用户会不会进入文章、开始阅读。
内容页标题:让用户阅读更舒服、理解更准确
即使用户已经点开文章,进入了你的地盘,下意识会找小标题看。文章里(包括商品详情页)的小标题也很重要。它决定了用户能否
快速地掌握你想说的内容、是否需要进行深度阅读。
用户很忙,没几个人愿意在手机上阅读没有标题的长文字。标题在长文字中间,不仅可以帮助引导用户快速把握文章内容,而且给用户提供间隙休息的机会,让用户有耐心吸收更多的内容。
在手机上看长文案是小概率事件。除非是情节引人优胜的小说,否则阅读通篇文字会让人痛苦不堪,只想快速离开。
进入淘宝详情页也一样。文案标题就象路标一样,指引用户一路往下,讲述商品故事。
有时候,我们以为摄影做得很漂亮、设计也表达得很到位,不想加标题了。事实上,用户未必会按着我们的想法走。
比如,下面这张图。一个范冰冰。让100个人去看,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结果回来。
有人看到脸蛋,有人看到肌肤,有人看到首饰,
有人看到裙子,有人看到身材,有人看到气质……
如果加个标题“这就是我想要的家纺”,就大不一样。
所有人的眼光马上在照片上寻找“家纺“去了。
可能会有人觉得说“这家纺实在不咋地”、“家纺这样拍照有问题啊”。
这不正是说明你已经在看家纺了吗?
这就是标题对下意识的引导力量。
视频标题:快速导读
手机互联网正涌现越来越多的视频内容。视频内容更直观,而且可承载更丰富的内容,构造消费场景和带入感。
视频还有个杀手特点:对时间是独占的。在看视频的时间段(哪怕是10秒)之内,用户不能同时处理其他事情。更集中精神了。因此用户对信息的接收效果会更好。
但是,用户依靠什么来决定是否进入观看这个视频呢?目前看来,似乎还只能依靠视频截图和文字标题。
暂时还没有更好视频快速导读、预读的方法。视频时代也离不开标题党。
总而言之,简短有力的标题,对信息引导和销售推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列表页,还是在文章、图片、视频,都一样。
因为手机用户基本上只看标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标题。
很多时候我们来不及思考
手机用户特点6
只有下意识,害怕深度思考
从行为学上看,手机端用户的阅读行为,只不过是眼睛和手指在不断追随下意识的声色感官刺激。
仅仅是在进行下意识阅读,不会进行深层思考。遇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内容,就会自动降低优先级,拖到最后或收藏起来,等以后有空再看。而所谓的“等以后有空再看”。事实上就是打入冷宫、永远都不再看了。
为什么会这样?
前面说过,手机用户的大多数时间花在“发现信息”、“寻找信息”、“过滤信息”上。这些动作已经消耗了用户大部分的脑力(有如电脑的CPU运算能力),以至于留给“理解信息”的运算能力严重不足。结果就是用户在手机屏面前丧失了深度思考能力。
如果你的手机端详情是需要深入思考才能理解的话,那么你很难推动用户做出购买决定。
顺序搞反了。
在确定要和你发生比较深入的关系(比如购买)之前,手机用户不会多花脑力来理解你。无论你的图片拍摄多么专业、文案措辞多么考究、逻辑是多么严谨,企图让手机用户动脑,就等于在赶ta跑。
ta日理万机,忙着呢。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产品很牛,就希望把几十个优点全部展现给用户。但是这么做的结果也是吃力不讨好。用户并没打算在你这里逗留,没有义务消化那么多那么有内涵的信息。介绍得越详尽,对ta而言只是越多的负担。
ta下意识里想做的,是手指一划赶紧逃跑。
这一点和传统广告理念有很大的不同。奥格威在《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说,“应该把每一则广告写得很完整,设想这是你把你的产品推销给读者的唯一机会”,“你介绍得越详细,销售得也就越多”。
这结论没错,前提是你能占用顾客足够多的时间。以前用户会花半个小时看完一份报纸,在飞机上看一本杂志也得花上十几分钟。电梯广告貌似只有不到一分钟时间,却可以日复一日地展现给用户、反复教育。
手机上不同了。99.9%的情况下,“能占用顾客足够多的时间”这个前提不复存在。绝大多数信息和手机用户之间,就是数秒钟的一面之缘。下次见面则遥遥无期。
永远有好多好玩、有趣的信息在前面等着用户去探索。ta的手指正随时处于待命状态进入下一屏。内容做得再好,对ta而言也不过是万花丛中一点红。ta压根就没打算进行深度阅读、更何况深度思考。
再说一遍:让手机用户动脑,就等于在赶ta跑。
从这一点来说,“竖屏思维”知识本身,并不适合在手机上传播。在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并没有处于深度阅读和思考的状态。是这样的吗?
每次授课,我都得用成块的三个成块时间来狂轰滥炸。
碎片化时代人人喜欢猎奇,思考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如果你想到了更好的方式,欢迎告诉我。
几秒钟的残酷战争
手机用户特点7
几秒钟就完成从信息筛选、决断到跳离
手机用户花在每一屏内容上的时间只有几秒钟。
注意留意一下,周围朋友、大街上的低头族或地铁上的某个人,ta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的间歇时间是多久?
看看ta们是不是几秒钟之内,就完成了寻找、筛选、过滤、决断全过程,然后手指一划进入下一屏。
手机用户留给一屏内容的销售时间,就只有几秒钟
几秒钟之内,要么抓住顾客进行深入营销;要么这个顾客就和你说拜拜了。
传统经济说二八法则,20%的人占据80%的生意;互联网效率提升,10%的人就能占据80%的生意。而手机互联网上的马太效应更甚,恐怕5%甚至更少比例的人就要占去90%以上的生意。
做得好的销售页面,几秒钟之内就要抓住用户的兴趣,展现产品优势,将几秒钟的交锋转变为销售业绩。而没能练就一剑封喉能力的品牌和商家,相当于让大量到访流量白白流失,迟早要被淘汰。
几秒钟,决定手机端内容的信息容量和难度
逆向思考。
几秒钟的停留时间,决定了制作手机端内容时的表达信息量、理解难度和展现形式。超出几秒钟的部分,其实用户并没有看到,属于无效表达。
现在,在手机上打开你们公司今天制作的图片(包括手淘商品详情、微博微信配图),随意停留在任何一屏,能在几秒钟内理解设计师的表达初衷吗?如果不能,又如何跟用户进行有效沟通呢?
几秒钟的残酷战争。每一屏,都是极速战。
满街都是低头梦游人
手机用户特点8
手机梦游人
留心观察一下周围正在低头玩手机的朋友们。
ta不管在吃、喝、拉、撒、睡,走路、搭车、乘地铁、坐电梯、看电视、唠嗑……机不离手、人机一体、日理万机。
ta从清晨起床开始,跟随声色感官刺激,日览页面百万;一直到深夜,纵然疲惫万分,还是忍不住携机上床继续猎奇。
第二天清晨起床。大脑像重启动过了一般,对绝大多数昨天看过的内容都已遗忘得一干二净。眼睛和手指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声色刺激追随之旅。
智能手机几乎把我们所有的空隙时间都占用完了;而且正在侵占更多的正事时间,把原本成块的正事时间也切成碎片。
· 时间不详、地点不详、耐心不详;
· 漫不经心、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 基本上没有逻辑思考能力;
· 内心空空,追随感官刺激,却几乎对任何东西都无法用心;
· 不停地寻找,但并没有确切要寻找的目标;
· 随时随地点亮手机瞄一眼、划几屏即关掉;
· ……
手机梦游人。
当下手机用户真实生活状态的形象比喻。
满街都是低头手机梦游人。
手机用户特点9
移动靶射击手
手机屏是一个小面积的移动靶场。每个手机用户都是一个移动靶的射击手。
手指不停抹屏,眼睛紧随,大脑快速运算并决策:这有啥好看的不?是否需要仔细看一下?(不开枪的话)要不就过了?……
而PC屏就像一个大面积的固定靶场。固定靶场上有若干个静止的大靶。
PC用户打开一个页面,会在这个页面停留数十秒、甚至数分钟。用户就是在静止的屏幕前,逐个区域扫码过去,决定是否需要聚焦、深入阅读。
如果你的潜在客户是一个漫不经心的移动靶射击手,应该把移动靶场设计成什么形态,才能吸引到ta的注意、而且让ta随意开枪也能射中目标?
手机用户的9个特点
到此,我们已经得到了手机用户9个特点:
特点1:时间零碎,没有成块的阅读时间
特点2:地点零乱,没有固定的阅读环境
特点3:耐心零落,随时准备逃离进入下一屏
特点4:浅度阅读,跳读、挑读、瞄读、瞟读
特点5:只看标题,看长文案是小概率事件
特点6:下意识指引,很少深度思考
特点7:几秒钟就完成信息筛选、决断、跳离
特点8:手机梦游人
特点9:移动靶射击手
当然,手机用户的变化远不止于此。而且还在不断变化。
建议你们团队花2个小时做一次头脑风暴。
针对自身产品特点,发散思维i,记录下所有想得到的用户特点,多多益善。
最后,归纳总结出最核心的几条出来。相信你一定会有意外之喜。
想当然的正确,只不过是思维惯性的一个影子。
或许客户早已悄然发生了改变,不在那了。
而你还在原地。
人脑配置之演化
我们用电脑配置来做比喻,来理解一下手机用户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成了单任务CPU
在同一时间只处理一件事情。在PC上可以驾驭得住浏览器能打开的数十个页面,但是在手机上很难做到这一点。乔布斯坚持让IOS系统采取单线程,最后让手机用户的体验反而更好。似乎也佐证了这一点。
内存变低了
手机用户能够记住信息串的长度减少了,且可留存的时间变短了。一个页面从头翻到尾、看到最后一屏时,十有八九已忘记了第一屏的内容。更别说上一个页面的内容了。所以在手机上购物,比价变得相当困难。
综合运算能力下降了
如果留心体会,你会发现手机用户大脑的综合运算能力下降得实在离谱。哪怕是处理同一屏之内的信息,只要有多个内容点,也会相当吃力。以至于非常容易就达到耐烦疲劳阈值,触发大脑产生放弃运算的动作。于是手指一划、进入下一屏。
人脑增强的是
在貌似全面退化的表面下,人类大脑已悄然演化出应对汹涌而至的海量信息所需的最重要能力:快速检索能力、快速鉴别能力、快速筛选能力、快速忽略能力、快速遗忘能力!
人脑之演化方向:全对!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当ta要处理的信息量成级数爆炸增长时,有三种应对方法:
一是提高深度处理信息的效率;
二是降低单一信息量的处理深度;
三是减少深度处理的信息量;
四是增强浅度处理信息的效率。
在信息量成级数爆炸的情况下,第一种方法是无效的,因为处理效率不可能也得到成级数爆炸提高。
人类大脑主动降低CPU配置,对单一信息量的处理深度降低了一个数量级(第二种方法);
同时主动降低内存,把深度处理的信息量降低了一个数量级(第三种方法);
但是暴涨了快速检索能力、快速鉴别能力、快速筛选能力、快速忽略能力、快速遗忘能力,把浅度处理信息的效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第四种方法)!
当每天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承受能力时,人脑居然果断地摒弃了第一种方法,轻巧地运用了第二种、第三种、第三种方法。
四个选项,全部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数年间,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成级数爆炸增长。
奇迹般,人类大脑居然扛住了这种级数爆炸增长的信息轰炸!
是不是很神奇?!!
全部评论()
还没人评论,赶紧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