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并不了解手机屏
我敢说,其实你并不了解这块每天有16小时在你身边的屏幕。
绝大多数人都对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如果你不用心去观察的话。
所有人都知道,跟PC屏相比手机屏是一块小屏幕,但是很少人会留意到手机屏是一块高清屏。也就是说,
手机屏的像素密度(PPI)比PC屏要大的多。
所谓的像素密度(PPI),指的是1英寸屏幕之中含多少个像素点。当然每英寸里面像素点越多,像素密度越大,
图像会更清晰。以苹果公司的几款经典产品为例,说明PC和智能手机之间的像素密度差别。
21寸iMac电脑屏幕的像素密度(PPI),只有iphone6/7屏幕的1/3,或者iphone6的1/4。
1080个像素点,在iMac电脑屏幕占用了10.5英寸(约27厘米),而iPhone6、7 Plus手机屏只用2.7英寸(不到7厘米)。
电脑上看觉得刚刚好时,手机上看就一定小了
换个角度来理解,同样像素的图片,在iPhone6 Plus手机屏幕上的绝对尺寸,就只有iMac屏幕上的1/3到1/4大小了。
比如说40像素X40像素的方块,在iMac屏幕上显示出来的绝对尺寸是10×10mm,可能觉得不小了。未经过任何缩放的情况下,
在iPhone6/7手机屏幕上显示出来的绝对尺寸是3.2×3.2mm,在iPhone6/7 Plus手机上是2.6×2.6mm。
边长小了3-4倍,面积整整缩小了一个数量级。
假如我们在PC屏幕上选择了40像素高的文字做标题,觉得比较雅致漂亮时,这样的文字大小进入手机屏,
看起来就会比较吃力。图片上传到手机屏会变小,大家对此早有预期的;但是一下被缩小了十多倍,
这个比例就超出普通人的预期范围了。
前面提到过,“明明要做大图大字 ,但莫名其妙做成了小图小字“,设计师多次调大最后的作品还是小了。
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对“被缩小了10多倍”的预判不足。在电脑上觉得刚刚好的东西,到了手机屏上就一定是小了。
大脑里对手机屏上像素大小的印象,基本上都是错误的
由于习惯,我们大脑里对像素大小的印象,大多是PC屏幕上所习惯的像素大小;不是手机屏幕看到的像素大小。
我们现在知道,两者之间在长度上有数倍的差别,面积上的差别,则会达到十倍以上。
当我们提起18像素、30像素、100像素,在PC屏上的大致有多大,熟练的从业者都能有感觉,八九不离十。
但在手机屏上18像素、30像素、100像素会得到多大的绝对尺寸?大家下意识的感觉,
基本上都是错误的——知道会变小、但是没想到会变得这么小。
平时微博微信配图,也经常可看到这样的情况。比如:
这就是不同像素密度引发的沟通障碍。不重视他、尊重他、正视他,我们根据惯性思维和美感做出的设计,会受到很大的干扰。
既然如此,在后续竖屏思维中讨论手机端作品时,暂且把像素先忘掉吧。
我们都是斗鸡眼
【手机屏的第2个特点】
屏宽比人类双目距离小:我们都是斗鸡眼
手机屏第二个不为人所注意的特点,源自屏幕宽度和人类双目距离的对比。有没有注意过,
手机的屏幕宽度比我们两个眼睛之间的距离小?
人类两眼之间的距离,约为8厘米。
PC屏幕宽度往往在30厘米以上。比如iMac(21.5寸)的屏幕宽度约48cm,即使是14寸笔记本屏幕宽度也有32cm。
而许多设计师的电脑是27寸甚至更大,屏幕宽度在60cm以上。
由于PC屏幕的宽度比人类双目距离大,在PC屏面前人眼的视线有3个特点:
1)看PC屏幕时双目视线外放。
2)模糊聚焦就可捕捉到主体(图像或文字),不需精准定位。
3)模糊聚焦的好处,是视线进行大范围的移动时很轻松随意。
人类眼帘,天生是一个视线外放型的大屏幕。而在在电脑发明之前,我们读书、看报、看电影、户外广告、
宣传栏,或者看大多数的平面媒体时,视线也是外放的。突破了技术瓶颈之后的PC屏,也延续了这个特点。
手机屏幕不一样。
现在主流的智能手机屏,宽度都小于8厘米。比如iPhone6/7 Plus(5.5寸)屏宽约7厘米、iPhone6/7(4.7寸)屏宽约6厘米。
屏幕宽度小于人类双目距离,于是在手机屏面前,人眼视线的3个特点是:
1) 看手机屏幕时双目视线内收。
2) 在手机屏幕上追随主体(某图像或文字),必须保持精准聚焦。
3)精准聚焦的弊端,是视线在屏幕上的移动幅度较小,且很容易疲劳。
一个形象的比喻,在手机屏面前我们都成了斗鸡眼。
——必须“盯”着屏幕看内容;移动视线时也是“盯着移动”;定焦阅读。
因此,手机用户眼睛特别容易疲劳。相应地,耐心就会大大减少了。在耐心耗尽的那一霎那,本能地手指一滑,
于是眼睛和心理得到哪怕0.01秒的休息。这就是合理的生理学诠释。
那么,当你在制作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内容时,有考虑过在手机屏的另一端斗鸡眼们的感受吗?
如果做些调整让斗鸡眼们做定焦阅读时更舒服一点,沟通效果是否会更好?
一屏就是最小的信息单元
PC屏幕上,信息单元是区(栏、块)
前文说到,在PC大屏幕前,人的视线很方便在屏幕上进行大范围的移动,由A区到B区。事实上,
大屏幕的信息是由一个个“区”组建成的。比如,我们熟悉的淘宝购物页面,是由以下“区”组成。
顶部是店铺招牌区;
左边是产品主图区;
中间分为3个区,分别是标题区、颜色区、购买按键区;
右边是关联销售区;
……
我们在电脑前浏览淘宝页面时,逐区域浏览内容。这种阅读方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需要谁来刻意引导。
因此,PC屏幕的信息单元是:区,或者叫栏、块。
【手机屏的第3个特点】
一屏就是手机屏上最小的信息单元
当同样的页面进入到手机屏,六个区合为一体了。整个屏幕只传递过来一个信息:一个手机皮套的商品页面。
页面中的每个区域分别在表达什么内容?绝大部分人不情愿再去仔细分辨、深入了解每个区域的内容了。
PC屏幕上 自然的“逐区域去阅读内容”的习惯,在手机屏幕上并不存在。手机用户地把整一屏信息归纳
为一个信息单元,快速接收并结束了这一屏内容吸收。然后手指一划,开始下一屏信息的获取。
几乎是下意识地,手机用户就完成了这个过程。
所以,手机屏上信息的基本单元是“屏”,而不再是“区”、不是“栏”、不是“块”。
一屏就是最小的信息单元,无需再分了。
一屏一个主题 VS 一屏多个主题
一屏就是一个信息单元。手机上一屏最好只有一个焦点、一个主题、一个要理解的内容点。
此时这个主题的内容最容易被用户接受得最全面、具体。
如果一屏之中有多个焦点、多个主题、多个内容点,大脑也会把所有信息简单合并为一个整体信息来处理。
除非遇到极其感兴趣、或者不得不处理的内容,否则绝大多数人不会对其中的某一个区域再做深入阅读了。
比如手机屏上有只猫咪。
这就是“一屏只有一个主题”的典型表达。画面很清晰地传递过来一个信息:“一只猫咪,
两只绿色的大眼睛,长长的胡须”。停留数秒后,手机用户手指一划,进入下一屏。
手机屏幕上有一只猫、一只狗,一只兔子和一只老虎。
手机用户的大脑快速地把整屏内容合并为一个信息单元,“这有4只动物:猫、狗、兔子和老虎”。
刚才很清晰的“一只猫咪,两只绿色的大眼睛,长长的胡须”的信息,这次并未出现在你脑里。
虽然还是同样的一张猫咪图片!
而且,在看到这行字之前,你几乎不会注意到:狗有什么形状的耳朵?兔子是蹲在草地还是沙地上?
老虎的背后有什么风景?……
所有的定语和修饰词都消失殆尽,你的大脑满足于“猫、狗、兔子和老虎4只动物”,
已完成本屏信息的吸收,准备手指一划进入下一屏了。
是不是很神奇?
一张扑克牌的启示
现在回想一下手机用户使用场景:
ta在搭地铁、在走路、在吃饭、在看电视、在闲聊……时,突然打开手机,瞄一眼、划,瞄一眼、划……然后关上了手机屏幕。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形式能让用户瞄一眼就马上读懂?不需特别聚焦、不需动脑、好不费劲,
就完全明白整屏信息的表达?
答案是:一张扑克牌。
看到这个手机屏的图案,所有人都能不假思索地读出,这是一张梅花K。
即使用户在“划、喵一眼、然后关掉手机屏幕”的极限阅读条件下,也无碍于对“这是一张梅花K”的阅读和理解。
一张扑克牌,可以轻易做到“瞄一眼就能马上读懂”,是用户在手机屏上读取信息时,最舒服、最自然、最喜欢的状态了。
而这张扑克牌,再次印证了“一屏就是最小的信息单元”。这一屏传递的信息就是“梅花K”三个字。
99%的人对这个牌面信息都截取到此为止。几乎没有人会去关注牌面上国王拿的宝剑、戴的皇冠、穿的衣服。
不信,大家试想一下,“梅花K”和“红桃K”上的国王,宝剑、皇冠、衣服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有什么不同的。
对每个人都熟悉的扑克牌尚且如此,就不说其他商业信息了。
有没有想过,你的手机端详情,应该做成“一张扑克牌”的样子?
竖屏!竖屏!竖屏
【手机屏的第4个特点】
竖屏!竖屏!竖屏!
人类的双眼是横着排列的,因而人类天生拥有的是横方形眼帘,即视野的左右宽度,比上下高度要大得多。
所以人类天生看到的是横方形的世界。
人造的各种演出舞台、格斗场、足球场、篮球场……,似乎自古以来就是横的长方形,以便观众观看得最舒服。
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发明的绝大部分屏幕(电影屏幕、电视机屏幕、电脑屏幕……),早期由于技术原因还类似于正方形,
现在突破技术瓶颈之后全部是扁的横方形了。电影屏幕还在不断地加宽,越是商业大片的屏幕越宽。
拿起照相机(包括智能手机相机)拍照,人们下意识横屏取景;偶尔遇到特别高的事物,才会把镜头竖起来。
层出不穷的新产品发布会后面的LED屏,是横的长方形。连最新流行的虚拟现实3D眼镜,戴上眼镜后看到的视野也是横的长方形。
这并非偶然。横方形的舞台或者屏幕形状,和人类的眼帘形状相类似,天生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看着更舒服。
直到人类进入智能手机时代。
手机屏——人类第一次大规模面对竖屏获取信息
智能手机屏幕是竖的长方形。这个屏幕的左右宽度小于上下高度,和人类眼帘横的长方形不再类似。
起初市场推动着智能手机往越来越大屏幕的方向狂奔,更大的屏幕代表更好的视觉。当大尺寸屏幕的技术和成本
不是瓶颈之后,对更大屏幕的追求终于让步于更舒服的“单手持机”,目的是为了把另外一只手解放出来。
对于“单手持机”而言,拿着横屏幕的手机更容易疲劳。由于面对竖屏阅读会产生“眼帘形状不类似”的不舒适,
所以智能手机保留了“自动横屏”功能。即当手机横过来时,屏幕上的内容会自动按照横屏的形状来重新排列。
但除了看电影和打游戏,已经很少有人把手机屏横过来了。大多数人选择默认关掉这个功能。
市场最后证明:虽然竖屏阅读会产生“眼帘形状不类似”的不舒适,但全世界人民更加无法接受
“单手拿着横屏幕手机”所带来的不爽。
在更懒惰的手面前,眼睛妥协了。
数年间,智能手机完成了全民普及。大多数人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是看智能手机;每天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分钟,
也是看智能手机。吃饭、搭车、走路、上厕所……,甚至开车,都在看智能手机。
拥有横方形眼帘的人眼,很快就习惯了竖屏。越来越多的信息在通过智能手机的竖屏传递过来。无时、无处不在。
可以说,人类快速地被竖屏驯化了。
PC屏横屏到手机屏,大多数人只留意屏幕大小的简单变化,把手机屏内容当做PC端内容的缩小版。
99%的设计师、手机端内容的生产者,每天还在面对着横方形PC屏,设计最终在竖方形手机屏幕展示的作品。
极少人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和警觉。这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通过竖屏来获取信息、看世界,是信息传播媒介的一次大变革。
竖屏!竖屏!竖屏!!
不懂竖屏,你的舞台被切掉了2/3
不懂竖屏,猛虎都会变成病猫
竖屏突然驾道,让所有人一下子措手不及。绝大多数人人还按照原来横屏的思维和方法在创意、
构图、摄影、设计。但是如果不深入琢磨竖屏的规律,你就自己把舞台切掉了三分之二。
在PC横屏上,我们在PC上设计出的图片大都是横方形的。这样的图片会占满整个PC屏幕,最具视觉冲击力,
而且也符合“眼帘形状类似”的天生舒适。不仅是PC,其实在包括舞台、广告牌、大屏幕PPT等所有的类横屏上,
大家都非常习惯性地横屏构图。
但同样一张横方形图片进入了竖方形手机屏,竟然只能占手机屏幕的三分之一!由于只用了三分之一的屏幕面积
来展示同一个主体,视觉冲击力、场景带入感、情感诉求等等都大打折扣。
PC屏上的猛虎,进入手机屏后变得太小了。小图片丧失了视觉冲击力,传递给用户的整体信息量太少,
从而导致了用户对老虎丧失了畏惧之心。
不懂竖屏,猛虎都会变成病猫。更别提那些对用户来无关痛痒的销售性信息了。
竖方形图:竖屏上最舒服的构图形式
那么在手机屏幕上应该如何去构图,才能够保持老虎的原貌呢?
应该用竖方形的图片进入竖屏,这样图片才能把整个屏幕占满。这时老虎的威慑力自然地通过屏幕传递了过来。
揭秘屏幕被切掉了2/3的魔术:不同基准的等比缩放
PC屏上的16:9横方形满屏图片,在9:16手机屏上变成了一个更小的16:9横方形满屏图片,
这中间做了以手机屏屏宽为基准的等比缩放。用小学算术推导一下就会知道:PC满屏横方形图片进入了
竖方形手机屏之后,只占了手机屏幕的0.316(约三分之一)大小!
在9:16竖方形的手机屏上,如果想重新让图片占满整个手机屏幕获得最大化的视觉冲击效果,必须用同样的9:16竖方形图片。
当然,在9:16竖方形手机屏上得以满屏的图片,进入16:9电脑横屏时,做了以PC屏屏高为基准进行等比缩放。
同样也只能占1/3的PC屏幕面积。
这就是不同基准的等比缩放魔术。在不同形状的屏幕,以不同的基准做等比缩放,会得出天壤之别的结果。
屏幕形状改变了,构图形状也应该随之改变。否则就会浪费屏幕空间、降低图片视觉冲击力、减少内容的传递信息量。
更直接地说,做手机端设计不尊重竖屏,就会浪费转化率、浪费流量、浪费钱。
看懂上面三张图,启动了竖屏思维的开关
当前在手机屏上到处都是本来适配于PC屏设计的横方形图片。
一方面因为设计师在PC横屏前工作,不由自主地受到了PC屏幕形状的影响;更深层的原因,
是长期的传统平面设计思维根深蒂固,设计师潜意识里的绝大多数美术作品,都是横方形构图。
你的手机端设计已经采用竖方形图片了吗?
用心看懂上面四张图,从此你在手机屏上比普通设计师多出了两倍展示舞台。
到此,也恭喜你启动了竖屏思维的开关。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