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控制工具早已从 “小众辅助” 变成 “全民刚需”,但 “刚需” 背后,用户的痛点却越来越突出:
一边是安全焦虑:远程时被控端有人旁观,敏感文件怕泄露;账号密码万一被盗,设备可能被非法控制;甚至有用户遇到过 “莫名被远程”、“数据丢失” 的情况,正规软件的防护能力成了底线。另一边是连接糟心:弱网环境下频繁断连,传大文件所需时间长;远程玩游戏时延迟高;换了 Linux 或鸿蒙设备,软件直接不兼容……
为了帮大家解决这两大问题,博主选择了 4 款主流远程工具 ——全场景覆盖的 ToDesk、老牌轻量化的向日葵、网易旗下游戏专项的 UU 远程、德国技术的 AnyDesk,聚焦 “安全功能” 和 “连接能力” 两大核心维度,用实测数据告诉你:谁才是真正 “安全不翻车、连接稳如老狗” 的选择。
要让对比公平有参考性,先明确每款产品的 “定位差异” 和我们的 “测试标准”—— 避免用 “游戏工具” 的短板对比 “办公工具” 的优势。
4 款产品核心画像:定位不同,优势各异
产品名称 | 核心定位 | 关键特点(结合实测) | 适合场景 |
ToDesk | 全场景安全远程工具 | 支持 Win/Mac/Linux/ios/Android多平台;有二次验证、自定义隐私屏;附加 AI 工具、扩展屏功能 | 远程办公、家庭技术支持、游戏远程、多设备协作 |
向日葵 | 老牌轻量化远程 | 基础远程功能全,支持多系统;部分功能需付费;偶尔有闪退 / 断连 | 个人轻度远程、小型团队基础办公 |
UU 远程 | 游戏专项远程 | 主打主机 / PC 游戏远程;不兼容Linux系统,仅支持 Win / 安卓 /iOS;不支持 PC 控移动端,Mac不支持被控 | 纯游戏玩家远程玩主机 / PC 游戏 |
AnyDesk | 海外跨地区远程 | 德国技术,TLS 1.2+AES 256 加密;全平台支持(iOS 控端需付费) | 跨国团队基础办公 |
PC端测评环境:Windows 11
移动端测评环境:Android系统
下面开始具体测试,每项结果均有实测出处,也可以直接跳至总结部分查看测试结果。
远程最怕什么?账号被盗、屏幕被窥、文件被偷等等一系列泄露隐私和数据的问题。博主从 “身份验证”“隐私保护”“数据权限” 三个维度,分别测了 4 款产品的安全功能。
防止 “别人窃取账号乱操作”。
ToDesk:安全设置高度可定制化,构建了以主设备为核心的多重安全保障体系
【连接权限控制划分精细】提供了四种不同级别的连接权限设置(允许任意、非同账号需同意、仅同账号、禁止任何连接),用户可以根据设备所处的环境和安全需求,进行个性化配置,从连接入口就实现精细化管理。
【以主设备为核心的二次验证保护】
校验本机锁屏密码:在无人值守时,可设置要求对方输入本机的锁屏密码,确保只有获得设备物理访问权限的授权用户才能进行远程控制。
二次验证保护:这是其核心安全亮点。点击“立即开启”->"验证账号信息"->"60秒内点击确认开启"即可设置完成操作简单流畅,启用二次验证保护,启用后所有与本机的连接需经过主设备(手机)的同意后才可建立。想要进行设备的绑定或解绑,利用主设备在安全中心进行操作即可完成,解绑、绑定都很灵活。还能勾选“登录双重认证”功能,其他设备用密码登录时需主设备验证,操作两三遍就能熟练,低学习成本。若有人向我的设备发远程邀请,二次验证保护的设备需本人同意才能建立连接,能避免账号被盗用,也防止泄露密码后被人偷偷连接,这个安全功非常能符合我的需求,让我用着很安心。
【灵活且高安全性的密码策略】
多种密码验证方式:用户可以选择“仅使用临时密码”、“仅使用安全密码”、“临时密码和安全密码”,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安全与便利需求。
临时密码高频更新:Todesk给我们提供了临时密码高频次更新的选项,即使临时密码不慎泄露,其有效时间也极短,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连接的安全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细节。
向日葵:安全机制设计全面,但部分细节存在短板
【安全设计的优势】
第一重保障:远程协助模式本身可以设置为关闭状态,从源头上阻断连接请求。
第二重保障:启用“双重验证访问”,在控制端进行额外验证,增加了冒充控制端的难度。
验证方式灵活:在无人值守模式下,提供了“使用本机系统登录”和“设置独立访问密码”两种验证方式,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安全需求进行选择,兼顾了便利性与安全性。
分层安全保障:
明确的防护侧重:其“双重验证访问”机制明确将防护重点放在“控制端”,旨在防止未经授权的设备发起远程控制。
【安全设计的劣势】
验证码更新机制较弱:与ToDesk相比,向日葵的验证码仅在会话开始时更新,未能实现高频和实时更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验证码在短时间内被截取利用的风险,安全性稍弱。
防护模型存在短板:其安全模型侧重于“控制端”的合法性,而ToDesk的“二次验证保护”则侧重于“被控主设备”的授权。这意味着如果攻击者已经掌握了控制端的权限,向日葵的防护体系可能更容易被绕过。
UU远程:极致简洁的操作以牺牲部分安全控制为代价
【安全设计的优势】
极致的操作简洁性:核心优势是“点击即可迅速连接”。对于已绑定在同一账户下的设备,可以实现一键直连,极大提升了个人多设备管理的效率和便利性。在安全设置里面“自动解锁被控端”这个功能增加了解锁的便捷性。
基础的账户安全:登录主账户(移动端)时需要短信验证码进行验证,这为账户本身提供了一层基础的安全保护,防止账户被轻易盗用。
【安全设计的劣势】
对于已绑定的设备,被控端没有任何拒绝连接的权利,主账户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一旦主账户失窃,所有绑定设备都将面临风险。
对于临时协助场景,仅凭“UU的ID和设备验证码”这两个信息就可以建立连接,不需要被控设备的主人进行额外确认,安全性严重不足。
严重缺乏连接时的二次验证:这是其最大的安全短板。无论是连接自己的设备,还是远程协助他人,都缺少在发起连接的“当下”进行二次确认的环节。
过于简化的信任模式:
被控端安全设置匮乏:在被控端,安全防护设置少得可怜。缺乏像ToDesk、向日葵那样精细的连接权限控制、密码策略选择等高级安全选项,防护能力单一。
AnyDesk:身份验证方面的安全设计有亮点,但国内使用门槛高
【安全设计的优势】连接设置更专业化,身份验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Windows身份验证(仅限NTLM),另外一种是设置用户名和密码。还提供“双重身份验证”功能,可通过FreeOTP(安卓/iOS)、GAuth(安卓)等第三方应用扫码生成动态码,能强化账号安全,降低密码被盗后的风险。
【国内适配的劣势】账号注册登陆门槛高,国内要装梯子才能用;普通用户几乎难以顺畅操作。 即便选择基础身份验证,对普通用户也不友好;没有短信、邮箱验证、微信第三方等国内用户熟悉的方式,灵活性严重不足。
总结:
从安全性来看,ToDesk 是远程控制软件中的标杆,以 “用户主设备”核心构建多重纵深安全防御体系,既支持精细化安全控制,又兼顾易用性,无明显短板,五星实至名归。
向日葵与 AnyDesk并列第二,各有优劣。向日葵安全功能丰富,却侧重验证控制端,被控端防御较弱,且验证码更新机制有缺陷;AnyDesk 支持专业第三方 OTP双重验证,账户安全可靠,但对国内用户不友好,注册登录门槛高,缺乏常用验证方式。
UU 远程则因 “极致简洁”牺牲核心安全,仅靠短信验证码防护,账号失窃即面临所有绑定设备失控风险,安全隐患大,不适合有安全需求的场景。
如果我们在公司远程家里电脑处理私人文件,或者帮客户远程调数据,保护隐私是刚需。
ToDesk :深刻理解了用户在远程操作中的核心痛点:既要高效便捷,又要绝对安心
【声音和画面隐私前置】Todesk的隐私防护的一大亮点是把被控本地声音和隐私屏界面前置,被控本地声音前置可以即时点击打开或关闭被控端的声音;还有之前隐私屏都藏在三级菜单,现在直接在悬浮球就能看到(PC端),控制端点击就能快速发起开启隐私屏请求,被控端点击“同意”即可开启隐私屏。这种“请求-同意”的交互模式,既尊重了被控端的用户,又让发起隐私保护的操作变得行云流水,让我感觉安全感触手可及。
被控本地声音和隐私屏前置:
三级菜单里的隐私屏:安全->隐私屏
被控端收到请求画面:
被控端开启隐私屏画面:
隐私屏定制:这是VIP专属的个性化功能,用户可以自定义隐私屏的显示内容。但请注意,该功能的使用有明确的限制:它要求主控端与被控端必须登录在同一个账号下,并且被控的设备必须是Windows电脑,且隐私屏定制功能仅在被控为Windows4.7.1及以上版本时生效,定制后被控需登录与主控相同账号方可开启自定义隐私屏。
【设置方法】官网登录个人中心->软件定制->隐私屏定制->上传图片->提交定制审核。
开启个性化隐私屏后,被控机器被锁定,显示被控壁纸,效果如下:
【“关闭被控显示器”模式】在悬浮球的菜单“安全”中我们可以看见除了“开/关隐私屏”还有一个“关闭被控显示器”的选项。如果说隐私屏是为操作拉上了一道“窗帘”,那么“关闭被控显示器”功能则像是直接锁上了“保险库”的大门。当我开启这个模式,无论我在主控端如何翻阅文件、输入密码,被控端的物理屏幕都将始终静止不动。尤其是在公共区域远程操作时,完全不必担心身后“偷窥”,将隐私保护做到了极致。
【远程锁屏保障隐私】主控方可以锁定计算机,这个功能也就是锁定被控端的屏幕,需要被控端设备的屏幕密码才能解锁 ,很好的保障了操作时被控端上面的隐私不会被泄露。
【“自动解锁”的便利与安全平衡】每次远程连接自己的设备都要重复输入一遍复杂的Windows锁屏密码,确实是一件很繁琐的事。Todesk为此做了专门的隐私优化,新增“自动解锁被控锁屏”功能,在主控方(移动端),点击“操作”->"输入被控Windows锁屏密码"即可轻松完成设置,这样之后我们连接同一个Windows设备时就能自动解锁。主控方(PC端)的“自动解锁被控锁屏”功能在悬浮球的菜单“安全”中可以打开并设置。这巧妙地在“首次连接的安全性”和“后续操作的便利性”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极大地提升了日常使用的幸福感。
锁屏状态:
向日葵:功能虽然存在,但离真正理解用户需求还有很长的距离
【“隐私屏”功能】旨在远程控制时隐藏被控端的屏幕内容,防止信息被旁人窥视。这个功能有向日葵的版本限制,操作相对复杂,快捷性与便捷性缺失需要用户去费力“学习”和“适应”,黑屏则需要会员及以上级别。
【设置前要】必须确保主控和被控两端都更新到最新版本,并且登录了同一个账号。
【具体操作】在被控端向日葵的系统设置处,找到并勾选“启用隐私屏”的开关->发起远控,在主控端顶部菜单栏选择启用隐私屏功能->选择隐私屏显示方式:隐私屏显示“正在操作中” 或仅显示黑屏(收费)。
被控端:
主控端(PC端):安全中启用隐私屏,最新版本新增“每次远控自动启用隐私屏”功能可以提高隐私安全性保障。
主控端(移动端)
向日葵的隐私屏不支持任何快捷键启动,也不支持自定义亮屏时长等高级设置。这意味着,每一次启用和关闭都必须依赖鼠标点击深层菜单。这在需要频繁切换显示状态的工作中,显得尤为低效和笨拙。另外“开/关声音”功能也在向日葵的远控菜单中。
开启隐私屏画面展示:
UU 远程:将隐私功能视为一个连接成功后的附加选项,而非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安全策略
【后置的隐私设置】UU 远程最令人费解的设计在于,所有的隐私设置都必须在远程控制连接成功后才能进行操作。只有远程控制连接成功后,才能通过远控设备设置隐私屏和被控声音。这种“先连接,后防窥”的逻辑,将用户的设备隐私完全暴露在了连接建立的初始阶段,与隐私保护“防患于未然”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
【被控端防窥模式】即便连接成功,想要开启隐私保护也并非易事。UU隐私权限设置集中于连接后的“安全”菜单中,进入“被控端防窥模式”远程控制时设置为仅显示黑屏,隐藏被控端屏幕内容。
【关闭显示屏】被控显示屏被关闭,虽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但完全缺失任何个性化定制功能。无法像Todesk一样自定义隐私屏的壁纸或提示语。
主控(移动端):实操演示
开启隐私屏画面:
AnyDesk:操作页面显示不够友好,操作不够流畅
【“隐私屏”功能】首先要在被控端启用隐私模式,在AnyDesk首页找设置->权限->缺省配置->打开“控制本设备的键盘和鼠标”->打开“启用隐私模式”完成设置
接着在主控端选择开启隐私屏,实操演示如下。不支持被控端自行退出“隐私屏”。
【使用感受】操作繁琐,不能迅速定位开启/关闭隐私屏的按钮在何处,一开始只有图标显示,没有文字描述让人容易摸不着头脑。另外隐私声音选项“包装”成是否能进行声音传输,不是很通俗易懂的描述。
总结:
从隐私保护的实用性、便捷性与防护深度来看,ToDesk是当前远程控制软件中的最优选择,堪称隐私防护标杆。既解决了“防窥”核心需求,又通过细节优化降低操作门槛,全场景适配私人文件处理、客户数据调试等隐私敏感场景,无明显短板。
向日葵 、AnyDesk与UU远程 都具备基础的隐私屏、声音控制等功能;但短板也较为明显操作繁琐,需逐层进入深层菜单,便捷性与灵活性不足,仅能满足中等隐私防护需求。
在远程协助中,ToDesk可以选择免密连接和快捷键快速启动,启动速度最快;AnyDesk需要输入目标地址;而向日葵和UU实施远程协助,需要输入伙伴的设备ID和伙伴的设备验证码,在手机端实施远控操作,需要输入伙伴(被控端)的识别码和验证码,启动速度稍逊一筹。
ToDesk / 向日葵 / UU远程 / AnyDesk 在画质、帧率、分辨率方面的横向对比,结合实测数据与官方参数。
软件名称 | 最高分辨率 | 最高帧率 | 真彩支持(4:4:4) | 画质与编码特色 | 帧率稳定性(游戏场景) | 适用场景 |
ToDesk | 4K | 240Hz | 支持 | 自研 ZeroSync 引擎,H.265 编码,动态码率自适应; 色彩还原度 95%+,细节无损传输 | 稳定 60FPS+,波动仅 2-3 帧 | 设计/剪辑(真彩需求)、游戏(高帧率) |
向日葵 | 4K | 144Hz | 支持 | SADDC 分层压缩算法,降低带宽占用; 静态画质清晰,动态场景偶有模糊 | 平均 30FPS,复杂场景波动较大 | 日常办公、轻度游戏(稳定优先) |
UU远程 | 4K | 144Hz | 支持 | 高画质模式依赖带宽,静态细节优秀; 动态场景(游戏战斗)画质波动明显 | 30-45FPS,网络波动影响大 | 纯游戏场景(高带宽环境) |
AnyDesk | 4K | 60Hz | 不支持 | TLS 1.3 加密,画质压缩较明显; 色彩饱和度与细节还原度低于其他三款 | 15-20FPS 波动,复杂场景卡顿 | 海外基础办公(低画质需求) |
支持多种画面模式设置,精准匹配使用场景,所有核心功能均支持便捷调整,无明显使用门槛。
此外关于画面设置,Todesk细分了画质、画面刷新率、带宽、分辨率多种设置,支持高度可自定义化,深入了解客户需求。
【画质设置】在悬浮球“显示”->画质调整中可以选择流畅/高清/超清/原画/自动。日常办公选择流畅画质完全够用,玩游戏一般我会选择打开原画画质,画面清晰不卡顿,和直接在游戏应用里玩的画质区别不大。
【画面刷新率设置】在悬浮球“显示”->画面刷新率可以选择30hz/60hz/144hz/240hz。240hz超高画面刷新率很适合3A大作游戏场景使用。
【带宽设置】在悬浮球“显示”->高级设置->带宽限制可以选择1Mbps~50Mbps,也可以选择无带宽限制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即可,灵活程度很高。
【分辨率设置】在悬浮球“屏幕”->选择屏幕分辨率最高支持2560 x 1440分辨率,也就是4k超高清,对画面有要求的朋友可以放心用起来了。
覆盖了主流分辨率与刷新率,但高刷和高帧率不付费不能使用。
画面设置全集中放置在“桌面设置”中,【性能模式】有流畅/均衡/自定义/画质(收费)/高性能(收费)。
【画质设置】涵盖720P/1080P/2K/4K,比较可惜的是2K/4K同样需要付费才能解锁。
【帧率设置】免费版功能存在一定限制支持15/30帧,60帧和144帧需要付费。
所有设置集中在 “桌面设置”,逻辑清晰,但因付费限制,功能完整性需 “付费解锁”,性价比低。
画面功能维度不如 ToDesk 丰富,但对高频需求的覆盖度较高,适合预算有限的用户。
在控制中心->选择画质,可以进行画面相关设置。
【画质模式】提供多档位选择,自动/原画/高清/清晰。
【画面刷新率】30~144帧目前均可免费使用。支持 “真彩”“常规色彩”“HDR” 色彩模式,可适配对色彩精度有需求的场景。
画面设置仅能满足最基础需求,划分粗糙、维度单一,难以适配多元场景。
【帧率设置】在隐私中找到帧数设置选项,可以设置不透明度和像素。帧率设置需在隐私菜单中操作,入口隐蔽;无高刷、高分辨率、带宽限制等关键功能。
【连接质量设置】AnyDesk给出了三种模式分别是 最佳图像和音频质量,质量和速度之间达到平衡,最佳连接速度。分别对于高、中、低三种画质,其他的画面设置都没有在细分,划分很粗糙简单。
总结:从画面设置的精细化程度、自定义灵活性与场景适配性来看,四款软件呈现明显分层,ToDesk 与 UU 远程在功能实用性上更优,向日葵受限于付费门槛,AnyDesk 则因功能粗糙难以满足多元需求。
支持网络状态显示既满足普通用户对 “帧率、延时” 的基础需求,也覆盖专业用户对技术参数的深度诉求。
【网络状况】网络状态入口极浅,左上角信号标志一键点击即可查看,无需跳转多层菜单,操作零门槛。
信息完整性:不仅展示核心的实时帧率、网络延时,还提供编解码器、色度采样方法等技术细节;更延伸至系统性能维度,清晰呈现被控端 CPU、GPU 配置及内存使用情况,帮助用户快速定位 “卡顿是网络问题还是设备性能问题”,信息专业且实用。
体验优势:网络延时低,数据显示清晰易读,无视觉干扰,实时动态更新,能精准反映远程过程中的网络波动,为调整画质、帧率提供明确参考。
【网络状况】在菜单中找到桌面设置->打开远控诊断,就能显示网络诊断。操作路径较深,不如 ToDesk 便捷。
信息维度:仅显示基础网络延时(实测66ms,处于中等水平),缺乏实时帧率、带宽占用、设备性能等关键信息。
核心短板:信息颗粒度粗,无技术参数与性能数据支撑,仅适合对网络状态无深度需求的普通办公场景。
网络状态显示存在 “视觉设计缺陷” ,大幅拉低使用体验。
【显示网络状态】PC端打开方法:控制中心->更多->显示网络状态。
主控端(PC端)显示画面,字太小容易看不清,观感不是很好。
移动端打开方法:操作->更多->显示网络状态。
主控端(移动端)显示画面,可以看见网络状态这一栏还是比较清楚的,UU的网络状态要打开常驻显示网络状态比较全面,但PC 端与移动端均存在 “看不清” 的问题,视觉观感差;用户需费力辨认数据,影响使用效率。
在网络状态显示上存在致命缺陷 ——连接过程中完全无法显示网络状态,是四款软件中的最差表现。
总结:从网络状态显示的直观性、信息完整性与实用性来看,四款软件差异显著,ToDesk 详尽的信息呈现,向日葵次之,UU 远程视觉设计有不足,AnyDesk 则存在关键功能缺失。
ToDesk的差异化优势,是从“能远程”升级为“好用、高效、安全”,以下图片可以说涵盖ToDesk核心功能
扩展屏:精准解决了单屏远程时 “多软件反复切换” 的效率痛点 ,支持最高扩展 3 个虚拟屏,多类软件可同步操作,直接让办公、设计类场景的效率翻倍。在细节适配上,虚拟屏还支持高度个性化调整,每个虚拟屏的背景壁纸、屏幕排列布局也可自由设置。
镜像屏:可让主控端实时同步被控端画面,便于远程指导操作、协作调试,提升沟通效率。
主控端:
被控端-扩展屏:
被控端-镜像屏:
全端适配:覆盖Windows、macOS、Linux、安卓鸿蒙、TV等系统,多设备管理无压力;支持 Linux 系统被控 + 控制,解决程序员远程调试服务器的需求;适配鸿蒙系统,华为用户无需额外装兼容工具;支持 TV 端被控,可远程调试家里的智能电视。
附加功能:内置AI百宝箱
AI百宝箱:
ToDesk客户端内就能一键调用,“免安装、全功能、助协作”。远程协作时,利用AI辅助需求完成,效率倍增。
文件传输是办公场景最常用的功能之一,特别是对于需要频繁交换大文件的用户而言。这里使用使用相同的258M测试文件,在相同的网络环境下进行了传输速度测试。
作为重点办公功能,ToDesk专门推出一个【文件中心】来支持发送文件(一对一或一对多),并且可以随时查看发送和接收的文件记录。
另外,文件中心可以直接预览内容:各个文档的快捷入口和“我的电脑”存储情况。可直接对在线的设备发起【文件传输】,更高级的功能是可以将本机的文件直接传输给多个同账号的终端设备。
ToDesk将一台设备的文件传输给多个终端设备,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设备代码发送,二是通过设备列表发送,直接勾选需要发送的同账号设备即可,超级方便!需注意前提要登录同个账号,4.8.2.2以上版本哦。
直接文件互传实测,传输速度可达 4.25MB/s,进度条清晰展示文件大小与实时速度,大文件传输高效流畅。
【共享剪贴板】悬浮球->控制->打开共享剪贴板功能,可以快速进行文件复制粘贴功能。主控-被控/被控-主控(暂不支持被控设备之间相互复制粘贴),复制文件后,会提示已复制文件/文件夹。
实测画面如下
【文件传输】向日葵有两种比较传统的开启文件传输的方式,ToDesk也有相同的设置,但是ToDesk比向日葵多出一个【文件中心】来进行文件管理和维护,界面更直接高效,也不再局限于单一设备传输。
方式一:仅进行文件传输,在主页面选择“文件传输” 模式。
方式二:在主页面选择“远程控制” 模式,远程连接成功后,打开顶部菜单->选择远程文件->远程文件传输。
向日葵缺乏专门的文件传输实时消息提醒,选择传输的文件,可以看到传输速度为1.5MB/s,速度慢于 ToDesk,且界面提示 “升级会员” 可优化传输,免费版体验有局限。
【文件传输】有局限!有些系统设备不兼容!不支持mac被控传输,不支持远程控制PC端到PC端直接进行文件传输,可支持移动端到PC端:首先选择“文件传输”->从电脑下载文件到手机->勾选要传输的文件。
实测传输速度为2.9MB/s,操作并不繁琐,传输速度也一般。
【文件传输】在首页选中要进行文件传输的设备->点击文件传输图标->发起连接请求->等待请求通过即可进行文件传输功能。实操如下
实测下来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传输连接时出现的连接画面黑屏、卡顿不流畅的问题。文件传输界面显示上传速度为1.19MB/s,传输速度在四者中最慢。
ToDesk自研ZeroSync引擎实现了2k240帧+4:4:4真彩画质,延迟低至3ms,连招技能毫无卡顿,画面、人物细节等也都显示的很细腻。在《黑神话:悟空》《地平线 4》等游戏中能稳定维持 60FPS+。
在《黑神话:悟空》中平均帧率30帧,而在《地平线4》的复杂场景下更是掉到只有20帧左右,画面流畅度不如ToDesk。
远程帧率波动较大(30-45FPS),凭借低延迟在5-20ms,操作响应较灵敏。
比较偏向于基础办公,暂无游戏类的更多功能,不建议使用AnyDesk远程玩游戏。
测试完 ToDesk、向日葵、UU 远程、AnyDesk 四款主流远程工具后,结论十分清晰:
ToDesk 真稳!是安全与稳定的“双优首选”:
安全方面以主设备授权构建纵深防护,细节拉满;连接方面体验极佳,支持 2K+240Hz 高刷与多端适配,办公传速快,独有多设备文件传输中心,游戏稳 60FPS+,可适用高敏感、求稳定的用户群体,可作为人手必备的常用软件之一。同时还包含扩展虚拟屏、AI 百宝箱等,把“远程工具”升级成“生产力平台”。
向日葵 适合“轻度、低预算”的基础远程:
向日葵为轻度需求 “性价比之选”,基础功能全、对新手友好,但高帧等需付费,传速适中,安全有短板,适合无敏感数据、偶尔使用的个人用户。
UU 远程 是“主攻游戏场景”:
作为游戏专项工具,支持 144Hz高帧率,适配3A游戏,实测延迟较低,能减少技能连招的操作延迟。却不支持 PC 间传文件,安全仅基础水平。
AnyDesk 更适配“海外团队基础办公”:
德国技术的加密机制有亮点,基础办公稳定,但国内使用门槛高、画质压缩明显,画面设置粗糙、传速最慢,国内用户性价比低,也许海外团队可以考虑。
若想要一款“不用纠结安全、不怕弱网崩、办公游戏家庭都能覆盖,甚至还能靠 AI 提效” 的远程工具,ToDesk 是能做到“全场景兼顾、体验无短板”的优质选择。
全部评论(
)还没人评论,赶紧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