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是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干预目标对象的决策和发展,促使其更快地接近目标。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引导能降低学习成本,迅速上手使用产品;能告知有价值的信息,减少时间和精力开支;也能提前预知帮助,愉快的学习使用产品。 从产品的角度来说:需要通过用户引导,让新用户快速了解使用产品;吸引用户使用操作新功能或指定对象;提前给予用户帮助,提升产品体验的愉悦度。
左图是微信预知引导发图的功能,当检测到相册里有新增图片时,一定时间内点击微信的“+”,就会出现一个发图的小浮层。此功能引导已成为很多应用模仿学习的对象。 右图是支付宝的对话页面。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打开支付宝想给对方转账时,点击“发送”后才发现发过去的是个文本信息= =。应该是支付宝的设计师也嗅到了这个痛点,将此问题优化为检测到用户输入了纯数字内容时,便在键盘的上方出现一个“给对方转账XX元”的按钮。
从左到右依次为: 闲鱼引导用户开通闲鱼号,好处是可以看到sei在关注你; Facebook引导用户授权访问通讯录,可以找到更多的好友; 腾讯新闻引导用户登录注册,可以查看更多有趣的个性化推荐。
而蒙层引导又可以细分为单页蒙层引导和分步引导。
分步引导:分步引导就像上楼梯一样,会一步一步由浅到深地引导用户进行操作。这类引导方式常用于界面相对复杂或完整交互流程比较长的工具类产品,带领用户快速了解每个功能的收纳位置,或让用户以最短路径完整体验一遍操作流程。
当然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因为引导过程是连续的,用户不可以自己控制步骤,所以有时候会让用户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我们分布引导不建议太多步,2-3步足以,太多的话可以设置一个跳过按钮,用户操控性更强。
比如下图咸鱼没网络时会出现空状态,并引导用户刷新网络;B站在网络断开时会出现空状态引导,引导用户重新刷新页面。文章编辑器在没有发布文章时会提示用户赶紧写一篇。
绝大多数空状态界面会告诉你,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情况。但是真正有效的空状态,会告诉你下一步要做什么。空状态界面就是最佳的起点,你可以通过设计来鼓励用户前进。
通常不是很重要的提示,可显示3-5秒后自动消失,对用户的干扰较小。重要功能可让用户有明确的操作后再隐掉。
如下图用户首次进入H5会提示用户旋转手机横屏操作,文字加上手机旋转的图形设计,更方便用户快速理解。
左图提示用户摇一摇同样也是手拿手机摇晃的图形+文字说明,右图手指拖动火箭采用的是图形+文字+动画的形式。
下图1和图2采用明确的进度条,告诉用户当前进度以及完成目标后可获得的奖励,激发用户好胜心。图3用倒计时营造紧张感,告知用户再不邀请好友这些奖励就失效了,这种怕失去的心理促使用户赶紧行动。
局部引导:局部嵌入就是保留当前页得内容,同时增加引导提示。为了保证对象不埋没在信息流中,有效地引起用户注意,需要从视觉上做处理。局部引导一般会在页面顶部出现,也会有嵌入页面某一地方的情况,通常会用作警示作用,比如:消息提醒未打开,网络异常等等,通常的组合是:文字+伴有红色、黄色等警示类色块(+关闭button),足以引起用户的重视。
相对Toast而言,Snackbar的优势在于可读性更强,还可以兼容1~2个次要操作,适用场景会更加广泛。
Snackbar的显示与消失机制 显示时不会打断用户操作,在以下情况下会消失: ①用户点击Snackbar上的操作,触发操作的同时消失; ②用户点击屏幕任意位置时立即消失; ③用户不进行任何操作,持续4~10秒后自动消失(时长可自定义)。
toast是一种极为轻量的提示方式,属于弱交互,对用户打扰较轻,不需要用户进行操作,通常作为功能操作后的反馈。 toast出现的时间很短,一般3秒以内,不要指望用户能真正注意到你在讲什么。不要将其用作重要对象的引导形式,大多是可有可无或是会反复出现的,其次语言精练也是必要的。
下方例举的toast案例因为选用了比内容更为突出的背景色,相比较上方案例的toast更易被用户发现和察觉,达到通知用户的目的
全部评论(
)还没人评论,赶紧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