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收听电台语音版
美是文化,是一种内涵,更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致设计平台上有一家这样的摄影机构,他们提倡“生活美学”他们研究美,发现美,制造美。他们就是当下视觉摄影团队,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当下视觉合伙人八木老师来为大家分享,听听他与设计的故事。
------------------------------------------------------------------------------------------------------------------
大家好! 我是当下视觉的合伙人八木, 很荣幸能够在致设计平台分享自己的观点。
致设计: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设计的?
八木:我是86年生人, 高中半路出家学习绘画, 上天眷顾考上广州美术学院, 幸运进入"红楼梦"(广美建筑都是红墙, 是所有艺术生的梦) 。
进入美院后发现绘画高手林立, 自觉造型能力弱无法 PK。而后幸运遇到石萍老师给我们上平面设计课程, 推荐我们去了解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福田繁雄等大师。从那时起,对平面设计充满着兴趣, 感觉非常适合我。
但当时还是很多的迷茫, 学习平面设计可以干什么? 学习建筑设计的同学, 可以建一栋房子甚至设计建筑。学习产品设计的同学, 可以设计家具, 电子产品, 汽车。平面设计只能做一些海报, 顶多印在册子或挂在橱窗里。

致设计:我很好奇美院里面都教什么?
八木:当时我的专业叫综合美术, 就是啥都学一点。这是广美新增加的课程, 当时我们是第二届, 到大二时,因为同学们普遍迷茫, 系主任马文西教授还专门给大家开会解答。重点课程是学习的综合材料, 是打破了架上传统绘画的方式, 尝试各种不同材料的结合, 甚至新的创作手法。比如你可以不用颜料不用笔, 可以用火烧, 拼贴, 喷漆, 泼墨, 也可直接粘上石头, 木头, 甚至路边的垃圾袋, 旧电话, CPU等。
这样开放的思维让我打开了对艺术的理解, 更加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自由。这个课程也影响了我后面去研究视觉的方向。

致设计:你当时的同学都有一个艺术家梦吗?
八木:美院当时有很多特立独行的老师与同学, 他们身上都有一股爱谁谁, 老子就这样的劲。与其说每个人都奔往成为艺术家的路上, 不如说他们敢于做自己。
或者说你被艺术家的作品打动了, 不如说你是被他的精神打动了。
纵观西方美术史, 后浪不断想把前浪拍在沙难上。每一代人都在力求与前人不同, 从写实到超现实, 从平面到立体解构, 从真实到模糊, 从具象到抽象, 从手绘到印刷, 从架上到装置等等。
每一代的艺术都在追寻与前人的不同与创新, 所以我很喜欢马蒂斯的这段话, 并把它贴在公司墙上——"对于艺术家没有比画一朵玫瑰更困难, 因为他必须忘掉在他以前所画过的一切玫瑰, 才能创造。" 所以我觉得无论从事任何的艺术相关职业, 都应该做到与前人不同, 遵从内心, 做出自己的特色。

致设计:在美院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受别的一些艺术形式或者某些人或事的影响?
八木:对我影响最大的肯定是李永铨老师。
很感谢当时王绍强老师邀请了香港设计师李永铨老师来美院讲座, 那是一场开启我的平面设计的启蒙之旅。虽然李永铨老师没有教过我, 但我一直都当他是我的启蒙老师,凡是他的讲座我必去, 他出的书我必买, 他的展览开在香港我也会去看。很遗憾一直没有和他合过影, 与他距离最近的一次在大学城美术馆, 我也没有鼓起勇气。
当时我的认知中, 平面设计就是做海报拿奖。李永铨老师的讲座开启了我的品牌设计之路。看他设计的一系列海报, 已经拿奖拿到手软了, 但他说这不够——设计师要有帮助个体、企业、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听他分享的满记甜品, Blablabra等品牌的升级, 确实不愧对"品牌医生"的称号。
更重要的, 他说设计师不要只会设计, 你要懂哲学, 经济, 社会学, 人文学, 企业管理, 营销管理, 历史政治, 甚至三教九流, 懂酒懂烟等等。你应该是一个全能认知型的人物, 因为你可能会面对各行各业, 政治名流或三教九流, 甚至你要幽默风趣, 会表达会聊天等等。这样的设计师你才有可能帮助对方解决困境问题。
他关于设计师的认识, 打开了我的视野, 更打开了我的认知。

致设计:我知道你们一直在专研视觉这块,现在的你是如果理解它的?
八木:视觉这个概念实在太大了, 缩小一点, 我称之为"一张空白A4纸表现"一一 在特定的平面尺寸里的表现形式。
研究视觉我觉得应该遵循三不限原则, 材料不限+手法不限+形式不限。
无论是用电脑软件设计、三维软件渲染、摄影实拍、手绘、拼贴、还是让蚂蚁来绘画、亦或让大自然来绘画, 无论哪一种都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怎么表现都行。甚至视觉有没有可能与听觉结合? 或者视觉与动态的交互? 这些都是值得尝试的方向。

致设计:刚刚我们聊的都是你个人的一些经历和心得,接下来我们聊聊’’当下视觉’’。我们知道它是靠拍摄美食逐渐被大家认识的,那个阶段为什么会选择拍摄美食呢?
八木:2012是婚纱摄影的时代, 个人写真也开始兴起。前期九木也尝试过个人写真与旅拍, 这类市场都是针对个人, 而非企业。因为我当时正在做一个甜品品牌的形象升级, 引荐之下九木接触到美食的市场。当时的美食市场基本是大头照, 就是大特写, 看着想让你流口水那种。没有摆盘, 没有搭配, 不讲究美感。所以我们由品类的垂直领域美食摄影着手, 精心耕耘, 打开美食摄影的市场。
现在回想起来, 基本同期的摄影师, 都是拍摄美食开始, 其实并非餐饮行业发展有多好, 而是食物是大自然产物, 我们痴迷拍美食是因为大自然之美, 其他产品类皆是人造之物。

致设计:确实,尤其是甜品和茶饮,很多摄影师都是从这几个类目开始。现在我看你们也会拍很多产品,是因为做美食的市场竞争太激烈才转型的吗?
从美食转产品摄影, 经过一段艰难的转型期。当时只是人潮涌动中被市场推着走, 也幸好我们团队克服了技术的困难, 跟上了市场的步伐。
电商市场的兴起, 带动的是新产品如雨后春笋冒出——淘宝时代带动的是服装摄影与服装模特, 天猫时代带动的是产品摄影+店铺设计。

致设计:如何看待接下来的产品摄影市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新品牌涌出呢?
借古鉴今, 在改革开放之后, 产品需大于供。那时候的产品不多, 单车、暖水壶、收音机, 只要有就可以, 想买都买不到, 甚至厂家产量想提都提不高。
而现在,供大于求, 你想挑个产品, 可能要从几十个品牌当中挑选一个, 国内目前还没有这么大的消费力, 最终必然只会存在少量头部品牌,90%的品牌产品都会消失。
但是人们是喜新厌旧的, 总是希望有更好的、更与时俱进的产品, 所以创新者们前仆后继, 凭借着产品痛点思维, 智能化方向, 推陈出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 市场总是不断有创新者跳出, 新的产品推出, 替换掉原来的产品。这就可以解释, 为什么有统一和康师傅, 还能有拉面说的诞生; 为什么有众多雪糕品牌, 还能有钟薛高的出现; 为什么有众多的化妆品牌, 还能有花西子......
因此, 产品摄影的市场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存在的机会也是很多。

致设计:做了这么多年的产品摄影,你觉得除了展示在菜单或者宣传册上以外,产品为什么需要摄影呢?
这里就要说到广告行业了,电视的兴起, 因广告而生。所以我们看过的广告多过电视剧。直至今日, 电视节目亦没有发生改变。只是主持人在想如何巧妙的植入而已。
以前产品一出, 命名包装, 央视广告必火无疑, 那个时代诞生了一批营销大师, 叶茂中, 杜国楹等。这样的宣传方式, 完成了产品由电视广告宣传到货架购买的过程。西方也是这套方法造就了宝洁, 联合利华这样的公司。那个时代是不需要产品摄影的, 除了可口可乐, 珠宝手表这类的产品, 那时候的摄相机镜头多数是对着人的, 所以诞生了著名的肖像摄影师: 肖全《我们这一代》。
以前的广告就是纯文字, 后面文字配图 (电影海报, 烟画) , 从诺基亚到苹果, 最大的改变是可以看图片与视频了。电商的时代, 只要产品要上线, 必须要有图片, 视频等。这必然是一个刚性的需求。
如何用图片最大化展现产品的气质与个性, 成为当下视觉要考虑的问题;视频亦复如是。如何在视觉的输出端口, 为每个客户的产品提供定制的视觉解决方案, 让每个产品为自己说话。从互联网的货架上脱颖而出, 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从这个维度讲, 现在的产品摄影就是相当于传统零售时代的包装设计。

致设计:看当下视觉作品时,大多都是简洁的扁平的色彩与比较素的风格,你们的摄影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有没有受别的摄影师或者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
扁平风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种风格,是从平面延伸过来,这个风格大多是用在设计方面,包括现在的C4D。在17年的时候,我们已经有意识到接下来会是扁平风的流行趋势,所以那时候决定我们公司的风格要往这个方向做,到18年19年的时候,可以看到基本整体都是这样的风格,拍摄都是往这个方向去拍摄。
我们风格的形成是跟大环境有关系,人的审美都在进步,都需要一些新锐的东西去满足感官,产品需要差异化,品牌需要做出一些差异化,作为创意型服务公司,我们当然需要去做一些探索与思考,所以当时扁平风还没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这个的形成大部分是源于市场的需求,它才会存在。
个人比较喜欢的摄影师是:杉本博司,他的作品的型式都很极简,同时结合中西方的哲学在里面,我个人比较喜欢简约的风格,所以在拍摄的时候也会将复杂的画面变成简约的画面,个人认为简约的画面会更有力量,更纯粹。

致设计:我们聊一个敏感的话题,当把精修和摄影结合起来的时候,不难发现,卖家展示的图片和消费者收到的实物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就有了所谓的买家秀和卖家秀,那么从这一点上看,精修是否过度注重好看,而忽略了产品的真实性?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算不算是欺骗消费者的一种行为呢?
我觉得这个是双向的问题,往往我们会去想说处理片子不要太过,但得到市场的回复是:产品不够精,其实存在即合理吧。例如,现在所有的手机都有美颜,那么为什么大家还要化妆呢?或许大家都知道这些滤镜的背后都不是最真实的状态,那到底是自己在欺骗自己,还是商家在欺骗买家呢?
其实每个人更愿意接受美的东西,因为大家内心都有一个美好的想象。所以大家心里会默认,去某宝买东西,大家都知道图片其实会有不真实的美化成分,但大家还是会买,而且已经成为共识了。你说这种是欺骗行为还是市场环境的原因呢?
对于这个问题,未来有一天我也希望大家会追求比较真实的东西,片子都不用修,将来都是有可能的。但目前的话,市场的趋势是要精修,我们作为一个服务型的公司,是要满足客户需求,解决客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致设计:哈哈这样一说确实有道理,那你们认为电商平台上摄影的未来趋势是怎样的?
未来的视觉趋势必然是动态的, 无论是实拍的视频, 扁平风的动态, 还是三维虚拟的动态, 还是人与科技交互的动态。因为动态更加直观, 更加能全面地展示产品,人们喜欢观看动态图像的属性, 就像小朋友很小就会通过滑动的方式学会使用手机一样。
视觉呈现窗口很重要, 目前移动端口的方寸之间, 已经占据了我们眼晴的绝大部分时间,所有的沟通, 学习, 交易, 等等人类的吃喝拉撒都与这方寸之间紧密相关。
在未来, 我们会不断地探索前沿的视觉, 研究背后的逻辑, 细化到分行业分类别分风格地研究, 结合最新的视觉手法, 为未来消费升级的产品, 赋予未来的视觉。

致设计:感谢分享了这么多前沿有趣的观点,最后对喜欢当下视觉作品的致友有什么想说的吗?
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每个人能追随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爱好,放下别人对你的评判,做你喜欢做的事,沉浸其中,不求名与利,不求别人对你的认可,做回你应该做的样子,那人生才叫一个洒脱。
“你很难不被推着走,可你可能走着走着就忘了你是谁,你以为你得到的很美好,实际上,那不过是你在被主流价值观所左右”。这里分享王功权的一段话,与君互勉,以免进入误区而浑然不觉。
Be yourself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