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孔雅轩LineVision
95后新锐设计师
今日头条用户界面设计师
10W+阅读设计文章作者
用户体验人气讲师
---------------------------------------------------------------------------------------------------------------
个人经历
“设计的成长,就是为了一个目标无数次尝试后的茅塞顿开”,这是沉淀到如今的我对于设计的理解。
而大学时期的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可以与设计有如此深的渊源...
我没有上过高中,是的,和很多顽皮的孩子一样,在本该把学习当成全部的年纪选择了打游戏混日子,以至于无奈选择了在镇上名声很差的一所中专学校,绘画专业,至于为什么选择绘画我也记不太清了,可能都是缘分吧。看似一个无奈之举,反而让我通过美术幸运的考上了大学,虽然仅仅是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
大学里所学的专业是室内设计,在跟随老师量了一次房,谈了一次客户以后发誓以后绝对不做这个专业,我不喜欢这种跟尺子与客户打交道的专业,虽然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真正对什么感兴趣,只是知道不能让自己闲下来。大一与大二尝试过创业,开过淘宝店,组装过自行车,甚至与朋友开过一个大学生宿舍用品的网上连锁店…大二下学期,那是最后一次创业,在创业之前我对自己说,如果这次再不成功,就要真正的学点什么了,最少毕业了能有份工作养活自己。
“什么也不会,未来在哪里?”那段时间每天都辗转难眠。既然学的是设计专业,那就尝试从PS学起吧,跟着基础到进阶没有目的的去学确实很枯燥,所以每天给自己模拟一个假的项目,在完成的过程遇到问题再回去针对性的学,这种学习的方法让我能真正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以至于后来在与朋友们聊天的过程中有什么需要PS的我都抢着去帮忙做,再或者去一些外包网站上竞标,我想看到自己的成果,能证明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
大四是最难熬的一年,自己的努力成果有幸得到了北京某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实习资格,再也不想困在大学这个小小的笼子里。然而学校大四的课程也安排的满满当当,不允许请假实习,无奈只得放次这次机会。踌躇满志却又无处施展的我在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下做出了很多类似《methink》这种情绪化的作品。后来在大学里又陆续的做出很多作品,我不敢让自己闲下来,我怕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变的没有意义,我怕自己因为走的太慢而被旁人超越...
难熬的一年过去,毕业了,恰恰是这一年让我经历了一个成熟的设计师都要经历的沉淀期。我不断的学习新的东西,每天至少在Behance,dribbble,
Tumblr上花费两个小时的时间,看见喜欢的作品就扒下来,思考这个作品为什么看起来好,哪些元素的组合让这个作品看起来如此和谐,然后把这些元素融合进自己的作品中。
如今的我毕业一年年,在今日头条担任用户界面设计师,或许是大四一年的沉淀期让我学会了总结与思考,工作中的我习惯把遇到的问题随时记下来,并且不定时的总结与反思。我喜欢追本溯源,在接到工作需求时先分析需求所要表达的最终意义,然后在不违背最终表意的基础上进行不受限制的发挥,并且给自己做的每一个设计元素进行合理的解释。或许这就是我的一个设计方法论。
当然,现在的我仍然处于自我沉淀期,距离理想中的状态还差得很远很远…即时现在工作再忙,仍然每天重复着那些大四养成的习惯,每天最少一个的小时的学习时间,唯一不同的是现在可能又多了一些为大家分享自己经验的时间。
很多人说我有天赋,没有毕业就有如何如何的设计方法论。其实我无论做什么,从来都不是学的最快的那一个,也不是进步最快的那一个,那如果说我是最头铁,在设计上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那一个,嗯,这个我承认...
---------------------------------------------------------------------------------------------------------------
访谈对话
致设计:您怎么看待 UI与UE之间的关系呢?
孔雅轩:首先必须要先搞清楚这两者的概念,UI与UE并不是两个单独的职业,UE包括UI、交互甚至产品的情感打造。国内的很多设计者对于UE会有一些误解在里面,认为UE就是做交互的,甚至很多企业招UE设计师也是招过去做交互,其实真正的UE设计师非常稀少,也就是门槛很高,对设计者的综合能力是一种挑战。但是我并不认为UE设计师是必须存在的,现在很多大厂都有自己的UED部门,其中就有单独的交互设计师、UI设计师、视觉设计师,大家都是UED中的一部分,各司其职,但是各个角色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专长让产品的体验更佳。或许随着未来设计者水平的提升,真正的UE设计师这种T型人才会成为主流,但目前来说还为时尚早。
致设计:如果开发一款新的app应用,您最先考虑的问题是什么呢?在处理app逻辑与交互中有什么心得吗?
孔雅轩:开发一款新的APP是需要很长很长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前期调研战略相关的我不专业就不再多提了,如果是一个创业团队,一个新的APP到我这一步基本的功能框架都会有了。首先我会去给这款产品定义性格,比如产品的目标用户是哪些,年龄分布如何,痛点是什么,通过这些信息来给产品定义性格,内容为主还是氛围营造为主,如果是需要氛围营造那么要营造何种氛围,一旦确定就要把这种氛围延续在视觉以及交互甚至提示文案的各个细节中,这是大方向上的思考,也是首先要去去定义的。
交互跟视觉其实是有很大差异性的,视觉我们看就好了,美或者丑都可以以设计师专业的角度去衡量。但是交互一定不能想当然,因为很多我们认为符合逻辑的交互用户真正用起来是并不符合逻辑的。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一个抽奖的活动,我们所认为的正常逻辑是开始抽奖-选择奖券-翻到正面-刮开-确认领奖。如果我们按照这个逻辑来做的话,用户用起来会感觉非常繁琐的,真正的交互可能只需点击开始抽奖-选择奖券,然后系统自动翻过来刮开就可以了。这就是做交互常常会犯的错误,我们要时刻的把自己当作用户而不是设计师,做出demo后以使用者的角度不断去体验。
致设计:可以分享一下今日头条的主要设计思路吗?
孔雅轩:头条的产品线非常多,除了有大家所熟知今日头条外,还有抖音、西瓜视频、悟空问答等等很多知名的产品线,所以设计师也有流动性,并不一定只负责哪一个产品。其实单设计思路来说跟其他公司差别不会太大,只是由于用户量过于庞大,所以对与每一次设计稿的要求都会非常高,尽量先满足产品的需求再去优化每一个细节。用户体验为先,形式感次之,但这不代表不重视视觉效果,如何满足用户体验的同时再让页面具有形式感和格调也是一直改稿再改稿的缘由。就比如写这篇专访之前,工作中一个小小分享卡片就大大小小改动了40次有余。
致设计:你是如何看待人工智能“鲁班”
孔雅轩:说起人工智能“鲁班”好像很多设计师会有要失业的危机感。我认为“鲁班”确实可以代替掉一些设计师,其实严格来说能代替掉的那些不能称之为设计师,只能称之为绘图员。“鲁班”不会引领一种新的设计风格,“鲁班”也不能带来设计的革新,而它所拥有的就只是批量化趋同化的设计,“鲁班”也是在阿里双十一时banner的需求太多,设计师实在不够用了才被创造的,而不是设计师没有好方案时。所以我认为未来的真正的设计师并不会受到“鲁班”的影响,反而可以通过它来做那些费时无脑的体力活,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用来优化用户体验。
致设计:在大学期间多次创业的经历对你后来的设计之路有什么影响吗?
孔雅轩:其实是创业的过程让我真正对设计有了兴趣的,大家应该也知道,做淘宝前期根本是招不起美工的,所有的详情页都要自己去设计,这也是我最早接触到商业设计,可以说是给自己打工,是美曰其名的老板,也是电商设计师。这一点对我以后的设计之路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即使现在到了头条做设计也是抱着给自己打工的心态,了解每次设计要达到的最终需求,做到让自己百分百满意,不会的技法就去自学,不想去麻烦任何人。或许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创业是所养成的习惯吧。
致设计:你经常在致设计网分享教程和个人经验,是什么促使你去帮助别人?
孔雅轩:每一次分享都是一次总结,俗话说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这个道理。我喜欢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定期的总结整理,以后再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了。还有一个名词叫“以教代学“,有些技能我们看过或者做过一次都会认为自己已经会了,其实真有再需要的时候会发现也已经忘的差不多了。教会别人一种技能,前提是要自己理解透,才能讲的透,所以说一些技法类的东西,尤其是软件,通过教程分享的方式”以教代学“真的可以教会别人的同时让自己对教程所输出的技能了解透彻。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促使我坚持去分享一些个人的经验技巧和学习方法,很多看过我教程的朋友问我,你刚毕业,怎么能写的出来这些老成的方法论?其实设计这个职业,学习方法真的很重要,一个5年工作经验的设计师并不就一定比两年工作经验的设计师要强,只要找到了学习的技巧可以说一个作品就可以提升一个水平,而我也想尽自己的所能,让圈子里迷茫的设计师少走一些弯路,比如《为何你总是瓶颈期》《你的设计有依据吗》《设计者的气质》都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珍贵的心得。
一个好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找不对方法,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的。如金庸笔下的桃花岛,你找不到出岛的方法,尽管不分昼夜地奔跑,仍然走不出一片片的桃林。
致设计:你认为自己是个细心的人吗?在生活中,会特意留心用户体验吗?
孔雅轩:做APP的设计师细心是肯定的,我们产品经理都能一眼看出哪里缺了一个像素,哪里没有对齐,更不用说设计师了。尤其做客户端界面设计更是要注重细节,除了设计本身外,文字的错误更是不能被允许的,因为设计图如果出了差错开发肯定会跟着出错,那这样修改的成本就太高了。
我一直非常清楚的可以感受到设计来源于生活,是真真切切的来源于生活。在《设计者的气质》这篇文章中我有写到过,我非常喜欢听歌,尤其喜欢live,其实编曲起起伏伏的听觉体验就像设计一个版式时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那些视觉设计技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技巧,相信大家都在生活中有过一闪而过的灵感,而我就喜欢把这些一闪而过的灵感用备忘录随时记录下来。举个例子,有一次我晚上下班路过公司楼下的一个糕点店铺时,发现打烊了,里面的服务生在打扫卫生,而这个店铺没有像其他店铺一样半拉卷帘门,而是仅仅把一个马赛克半透明的窗帘拉下来一些,并且把门口本来白色的灯光变成了暗黄色,这样的做法让客户知道本店已经打烊的同时明显在格调上也比周围店铺上了一个档次。从这一个细节我就想到了如今的设计趋势“把用户想的聪明一些,少即是多。”这就是生活中的用户体验。
致设计:请你给致友们分享一下你平时在设计中的一些小技巧,小经验吧!
孔雅轩:至于一些设计的经验和技巧,前面我的那些长篇文章写的非常详细,这里我可以给大家分享几个可以让自己快速成长的技巧。
第一:想法比软件重要,这一点不错,但是软件同样可以落地想法,两者缺一不可。但一定是想法在先,软件在后,当自己的设计审美理论足够丰富而到了落地时总感觉技法被限制,就可以去尝试新的软件了,比如从平面到三维的尝试,静态到动态的尝试。如今并不需要大家去思考没有电脑没有电没有网如何做设计,而更多的应该思考有这么多软件可以实现这么多神奇的效果,如何通过它们提高我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第二:多去思考每次设计行为的意义。想要快速的成长就不要盲目的临摹,我经常看到一些初学者盲目的临摹一些be或者dribbble上面的作品,一些没有意义的图片配上一堆行间距都有问题的英文字母。其实每一次临摹或者原创练习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要去练习配色,排版,还是动画?如果是为了学习作者的优秀动画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就要不断的去思考每一个出彩点的表现形式,临摹到其核心而不是表面。
第三:冲破禁锢思维,设计本就一种创造方式。最束缚设计者发展的,就是思维的禁锢。“别人都这么做,我不这么做就是有问题的。”有很多朋友喜欢发过来自己的作品让我给一些建议,并且给了一些建议之后经常会收到这样的回答。当然初级或者中级的设计者能把设计做到跟行业大部分产品差不多也算是一个目标,但是设计者的价值远远不止这些,尤其交互设计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很多有趣或者更优的交互方式还等待着设计者去创新,千万不要把当今的主流设计,当作设计好坏的衡量标准。尤其一些练习作品更要去尝试着给未来做设计。
致设计:最后想对致设计和致友们说什么?
孔雅轩:我一直很感谢致设计这种平台,让如今设计者的才华都可以被发现,也可以给初学者一些奋斗的目标。这个时代不会再有什么怀才不遇,你所有的才华和能力都能通过平台来展示给各地各样的人群,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设计者容易浮躁,急于展示自己,一旦得不到预期的反馈便会垂头丧气。平心静气,厚积薄发是我一直以来做事习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同时也希望致设计能够越做越好吸引更多的设计大佬跟职场猎头,哈哈。感谢这次专访,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收获,最后同样把我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设计的成长,就是为了一个目标无数尝试后的茅塞顿开。”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