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竖屏思维不是运营课程;也不是设计课程。那竖屏思维讲的是什么?我常常说是“思维第一、方法第二、工具第三”。
很多时候其实老板往往会发现问题,但是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才华的设计师,往往也是很固执的。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讨论时欢迎直接附图。但尽量不要附店铺链接或者宝贝链接,因为那样增加了阅读者的繁杂度。
但凡阅读繁杂度超出耐心,人就会自然地选择放弃。柱子也一样。我们必须选择让用户阅读起来尽可能懒和轻松的方式,
才可以获得更多用户的阅读。这也是竖屏思维的一部分。
从思维的盲区开始
竖屏思维并不从竖屏开始,而是从“思维惯性”开始。先破后立,无破不立。
首先看清楚当下遇到的思维障碍是什么。很多时候人之所以犯错,主要原因是不知道自己错了。
一旦让他知道自己出现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其本身的素养、知识和经验足以找出解决方法。
在2017年2月这个时节,可以确定地说,对大部分类目大部分商品来说,无线端的销售占比能占到7到8成以上,
PC端只剩两成左右。大体上,这个比例也类似于顾客花在手机和PC上的时间占比。在PC端销售占比还比较高的商品,
往往是不得不在PC上做购买决策。比如公司用品(To B),或者家里需要慎重购买而集体决策的大物件。
对电商而言,流量≈无线流量≈手机流量;转化率≈无线端转化率≈手机流量;无线端定生死。微商因智能手机而生,
按说手机端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早已把所有的资源都向手机端倾斜。身边很多公司“决战无线端”
的口号已经喊了好几年。道理貌似都懂,但具体到每天工作,还是在PC端上绕圈圈。
是思维惯性挡住了我们的眼睛,形成了事实上的思维盲区。由于看不见问题,只是跟着惯性走、
思维盲区1
明明知道“80%销售业绩来自手机端” ,但80%资源和精力还是放在PC端
可以粗略地认为资源包括人、钱和时间。有心人可以花些时间计算一下,你们团队当前花在手机端上和PC端上
的资源占比是多少?关键人、关键时间、关键资金,都是用在手机端上吗?
从招聘设计师、运营开始,我们考量的最多的还是ta在PC端上的作品,或者PC端上的分析能力。看看公司最贵的那
几个人今天的工作,老板开会的时候投影出来的是手机图还是PC图?最贵的设计师正在做的图是用于PC还是手机?
摄影师拍照时有为手机展示图而专门构图吗?公司今天正在投放的广告费有多少是浪费在PC端上的?……
这是工作习惯的沿袭。电商(包括淘宝、京东、当当、唯品会、美团……)是从PC电商开始,大家在PC面前学会做
在网上做生意,在PC面前思考、规划、选品、设计、运营和招商等,一直都是这样工作的。突然进入手机电商时代,
思维盲区2
明明知道“大多数阅读用户来自手机端” ,但大多数时候做的是PC端用图
虽然知道买单的人,或者说要争取的客人,来自手机上的阅读。但是给用户看的,居然是PC端用图。其实,
大多数人从策划构思开始,脑子里面展示就是一张PC用图、给PC用户看的图。这也是思维惯性,一直不都是这样做的么?
看看茵曼、凤凰等手淘页面截图,阿里达斯微信京东截图,很清楚什么叫“PC端用户,给手机端用户阅读“。
【思维盲区3】
明明知道“手机屏和PC屏不同”, 却不肯为手机屏单独做图
每个人都知道,手机屏和PC屏显然有很大不同。那么,本来是专门为PC屏设计好的图片,再优化成手机屏用图,
肯定也达不到手机屏上阅读的最佳效果。道理显而易见。
但是,事实上却很少人、很少公司愿意单独针对手机屏作图,不仅是淘宝详情图、发布会后传播图、公众号配图、
微博配图,都如此。大部分公司的工作流程,是先出PC端用图,然后修正优化成“手机上看了也还凑合的图“。
许多在手机端上流传的图片,充其量只不过是"优化过的PC图"而已。
为什么不直接针对手机屏作图呢?PC给我们的烙印太深了。整一代人的思维、工作方法、设计美感乃至工作流,
都是PC教给我们的。先有PC互联网、PC电商,然后才出现手机互联网、手机电商;我们是先学会做PC上的详情图,
“接到任务>制成PC端内容> 改成手机内容”,这样的工作流,竟然已成了下意识。
在“流量≈手机流量”的今天,为什么不针对手机屏,“接到任务> 直接制作手机端美图”呢?这样的工作流,
人就是这样,对身边熟悉的东西,反而容易视而不见。我们都自以为对手机屏太熟悉了,
PC时代,设计师在PC上做图,用户也在PC上看图,设计师工作场景和用户阅读场景基本上是一致的。
手机时代,设计师的工作场景跟用户的阅读场景就大不一样了。
当这两者不一致的时候,更重要的是用户在哪里阅读、保证用户阅读得舒服;而不是设计师在哪里做图、自己做图时舒服。
【思维盲区4】
明明知道要做“大图大字” ,但莫名其妙做成了小图小字
比如说,我们明明手机屏上的内容要“大图大字”,这现在基本上已成共识。但为什么现在手机里的图片,
这随便以FIIL汪峰耳机、金利来、雅戈尔的手机图为例子,我相信他们的设计师水平完全没问题。出现这样在手机上
非常难于阅读的小图小字,对设计师朋友来说就是莫名其妙,因为这本来就有悖于他们的设计素养。
设计师朋友可能对此有体验。在PC做完图、上传,发现图小字小;于是,调大、再上传,发现还是小;
再调大再上传,发现还是不够大……几遍之后一方面触达了人性的疲劳点,另一方面会觉得好像调得太大就不好看了,
然后就跟自己说差不多了就先这样吧。手机互联网上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地传播着大量的小图小字。
究其原因,其实首要还是思维问题,然后才是方法。如果思维没调整过来,没认识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个必然现象。在哪里摔倒,就会在哪里再次摔倒。万试万灵。
只要思维先调整出来,知道这里会出问题、而且知道为什么会出问题,再找出针对性的方法。“大图大字”就很容易做到。
你在刻舟求剑
从2010年到2015年,大概五六年的时间,中国就走完了功能机到智能手机的切换,同时完成了由PC互联网到
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有486、586电脑开始算起,电脑一开始还是属于高级知识分子精英阶层的奢侈品;
一直到在2000年,大部分农村人还是不会使用电脑;一直2010年,中国才差不多完成了宽带入户和电脑下乡的普及。
手机功能机从90年代大哥大开始;到2000年,有手机的人还是比较很有面子的;到2010年,乡间老农也有手机了。
而智能手机仅仅用五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一伟大变迁。2011年小米1面世时,大部分人还没开始用智能手机,
1999元的价格足以横扫千军。到2015年,智能手机已基本完成“上至70岁老人、下至3岁娃娃“的全民覆盖。
可以说,智能手机这轮变迁速度,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从来没有过。
短短5年时间,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普及,变迁速度实在太快了,从而导致了行业内所有人都水土不服。
包括BAT,包括马云。我们现在回头看,2010年左右阿里对大淘宝的规划,跟今天的阿里有一毛钱关系吗?
当年大淘宝基于PC网民的覆盖,已占据了80%的电商市场,“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
智能手机一来,用户的大部分时间都从PC转移走了。阿里原来的优势基础就大打折扣。
于是阿里在2013年开始“All in 无线”,不断出拳。包括推出来往、入股微博、
收购高德、收购uc……一直到今年,支付宝还在拼命做社交。“地在人失,人地皆失。地失人在,人地皆得“,
商场如战场,没有办法的事。不仅电商,几乎所有产业都被逼着把原来PC互联网的东西尽快往手机上赶。
无论如何,手机互联网就是这样突然驾到了。作为内容接收者,普通用户的时间和精力一步步地被智能手机吞噬,
而作为手机互联网的内容生产者(包括但不仅电商/微商行业),整体的思维习惯、工作流,几乎都还停留在PC时代。
毫不客气地说,现在活跃在IT互联网第一线的成功企业家,包括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雷军、周鸿祎等,
都是PC时代的英雄。大家的知识体系、工作习惯和管理经验,都是在PC互联网锻炼出来的。“互联网思维”还在发挥余热,
“手机互联网思维”尚未有人提炼和大范围的推广。正当风头上的资本圈或新闻头条上的成功故事,
从小处看,我们作为移动电商从业者,自身公司内部的运营思路、文案写作、设计技巧、数据分析、
工作流甚至审美情趣,那点不是原来PC时代构建起来的?
大变迁之中,没人敢倦怠。不管看没看清楚,都只能先开枪再瞄准,先行动再说,否则担心错过风口、无商可务。
简而言之,我们还在沿用PC互联网的思路方法,在手机互联网战场上被动迎战。但是,谁来保证:PC互联网上有效的方法,
在手机互联网上依旧有效?拿A战场的战法,去解决B战场的问题,难道不是“刻舟求剑”吗?
是时候根据手机屏幕和手机用户的特性,总结出新的思维、工作习惯、方法和工具了。
不如,我们暂且放下A战场的PC电商、PC屏、PC用户,直接去B战场重新审视一下手机电商、手机屏、手机用户,
全部评论()